2013年8月17日星期六

iPad Mini看电影巧用iPad视频转换器

 泡泡网软件频道10月29日 苹果最新推出了体积更小巧的iPad Mini,携带方便但体验却不减,如果想要用iPad Mini看电影学会iPad视频转换器的使用是当务之急,因为iPad有专门的视频格式文件,经常下载的rmvb, rm, avi, flv等格式并不能直接导入iPad中播放,iPad Mini也不支持,所以喜欢看电影电视剧的朋友掌握iPad视频格式制作方法就什么都难不倒你了!
   随着各种视频App的不断增加,虽然很多时候通过连接无线网络我们就可以在线点播各种电影电视剧观看,但也有一些时候我们是无网可用的,比如公交地铁上或是外出旅行等,这种时候往往预先把自己喜欢看的电影电视剧装进iPad中保存起来更靠谱。iPad Mini与iPad视频格式一样,支持播放H264编码视频格式,这种格式文件清晰流畅,通过iPad视频转换器我们就可以轻松把各种格式的视频文件都转变成这种iPad视频格式文件,无需为片源而发愁。私房iPad视频格式转换软件(官网http://www.sifangvideo.com/)是一个大多数果粉常用的iPad视频转换器,操作简单功能专业,下面就看看该软件是如何帮我们转换得到iPad视频格式文件的。
   第一步:启动软件界面,单击“添加”按钮将需要进行视频格式转换的电影添加到该软件中来,也可以打开文件夹用鼠标将视频文件直接拖拽到iPad视频格式转换器软件中来。
iPad Mini看电影巧用iPad视频转换器
   第二步:在软件界面下方选择输出格式,如果转换的是高清电影,则选择输出iPad高清视频格式,普通电影格式就选择iPad视频格式即可。软件窗口中的输出格式下拉列表中提供了多种预设的选项,我们只需要简单点选,其他的参数设置就不用自己动手了。当然如果你愿意调整音视频参数,如分辨率、帧率、码率、声道等该软件同样支持,点击输出格式右侧的“设置”按钮就可以进入详细设置界面。
iPad Mini看电影巧用iPad视频转换器
   第三步:返回软件主界面,如果需要添加外挂字幕就用鼠标点击一下视频文件,然后在文件列表下方能看到“外挂字幕添加”按钮,点击将外挂字幕添加进来,转换输出的电影视频文件不仅带有字幕,而且能够顺利同步到苹果iPad中播放,如此一来,iPad视频格式文件转换就完成了。现在将转好的文件用鼠标拖入iTunes资料库中就能一键同步到iPad或是iPad Mini中保存起来,随时播放欣赏了。
   现在你就不会再为iPad Mini看电影找不到资源而犯愁了,因为网上可以下载的电影视频文件都可以下载私房iPad视频格式转换软件(http://www.sifangvideo.com/ipad/)轻松转换成需要的iPad视频格式文件,只管放心下载自己喜欢看的电影电视剧,我们自有办法解决不是吗?■

社交网络应用API自动上传用户的通讯录信息,引发手机隐私安全思考

如果你通讯录中所有的手机号码别人都了如指掌,你是否感觉如芒刺背?如果你的商业客户别人都一清二楚,你是否会“高枕难眠”?如果你的地址、爱好、社交范围别人都了如指掌,你是否毛骨悚然……
手机凶猛,一点都不夸张。
手机凶猛:隐私不保
小小的iPhone让世界疯狂,几近街机,自然也成了街头小偷的首要目标。据报道,上海地铁12起手机抢劫案中有9起是iPhone。高科技时代,小偷打主意的还不止是你的iPhone,就连你通讯录里面的所有联系人信息,都能在你毫无感知的情况下被盗取。
近日,Denso视频分享应用开发者Arun Thampi,在研究移动社交网络应用Path最新发布的iPhone版本应用的API时发现,用户在登录网络时,Path会自动上传用户的通讯录信息,而这一切都是在未经得用户同意的情况下进行的。他在博客上写道:“我并不是说Path会拿我的通讯录做些违法的事情,但我觉得被冒犯了。”该消息一经传出,Path立刻被包围在层层批评声中。
面对这场轩然大波,Path的CEO戴夫·莫林迅速做出了回应:“我们上传地址簿到服务器,旨在帮助用户在Path上迅速和有效地发现和联系好友及家人,以及当好友和家人登陆Path时又可提醒用户。除此之外,别无他用。”
这样的解释,显然抵挡不了用户们的口诛笔伐。马上有人反驳说:“莫林,可以将你的手机通讯录通过电邮发给我吗?我保证,我不会将它用于不当用途,以后你也可以发邮件过来要求我把它删除。”
“虚拟社交关系”入侵了“现实电话簿”,然后被各种社交软件利用,开发者或明或暗地从用户手机中吸取数据,科技发展也给人们带来了麻烦。
好在事发不久之后, Path 的创始人就出面道歉,并解释说上传用户电话簿的行为是有严格限制的,仅仅用于提高“好友建议”的质量。所有用户在 Path 上分享的消息都经过了加密,这些电话簿的资料同样也是。他还表示,Path已经删除了迄今为止收集的全部iPhone通信录信息。
当今互联网用户最注重的就是个人隐私,然而“iOS应用窃取通讯录”一事恰恰触碰了这根敏感的神经。除了谴责这样的行为,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我们能怎么办?本期腾讯微博#移动微观察#栏目众嘉宾就此展开讨论。
手机无罪:谁侵犯了我的隐私
隐私安全就像暗夜里呜咽的蛐蛐,总在角落里低吟浅唱。一朝灾难降临,终于发现偷手近在咫尺。
“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不是一两次了,真是想不通,平台不开放API的时候,说平台太不开放。开放了吧,又去做违反用户隐私的东西。这样的话怎么能有良性的发展呢?”网友纷纷对此行为表示深恶痛绝。
瑞思集团总裁颜兵的发言带有点哲学的意味,隐含的比喻倒也经得起推敲:“万事都需在平衡和妥协中推进。 信息化的‘化’,是‘放’的意思,从哲学意义上说‘放’得出去,还必须能‘收’得住,潘多拉魔盒的启示!”
有位开发人员在发言中提到了此次事件中一些被忽视的方面:“公司开发了很好的Path产品功能。公司出发点总是好的,他们的操作并没有超出Facebook隐私条款的可行范围。”在他看来,大部分公司开发的应用都不会窃取用户数据做出违规行为。虽然也有例外,但是对于大部分创业公司来说,它们都不是很清楚以采集数据来发展业务的模式,更不用说利用这些数据来进行违规操作。
但这只代表一部分善良人士的观点,对于那些尝过几口皇后毒 苹果  的人们,显然没有那么乐观。“企业要生存,客户要免费,关键客户也就这点有价值的家当。”北京轩辕广告公司客户经理周晓京一语道出了手机隐私屡屡不保的利益驱动源。
Path并不是唯一一款违规的应用,事实上,还有很多其他应用也有类似的违规行为,只是没有被公开。而Path首当其冲遭到公众谴责,正是所谓“树大招风”,也因此成为目前唯一一家因擅自获取用户地址簿而被“炮轰”的公司。
捌零创意传媒营销总监罗莎犀利地指出:大家都是狼,何必要装羊。“拿到了移动用户的社交图谱,接下来就是阵营的开打呗。”
那么苹果自身呢,在这件事情中能否脱得了干系?在事件发生后,网友们也纷纷提出疑问:苹果为什么不把地址簿默认设置为“不可访问”呢?这样默认情况下数据就无法被获取。合理的解释似乎只有:苹果想要自己的应用能够获取iOS地址簿,而其他应用则须获得用户的许可。“苹果自己也在获取用户信息,以后用手机是没有隐私可言的,习惯就好。”摩卡世界CEO宋啸飞 (微博 ) 对于手机隐私安全的问题并不是很乐观。
4G时代主编王城宇的说法显得全面而不失之偏颇,且更像这次讨论的总结发言:“这个事件可以从三方面来看:苹果,作为硬件提供商,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利,任何在iOS运行的程序都逃不开;应用商,辛苦研发,免费使用,‘无利益驱使’只能是暂时的,而用户信息被认为是最具价值的东西;用户,科技便利,悲哀也随来,‘最爱你的人,有可能伤你最深 ’。”
通信隐私权:法律的软肋
与高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相比,固有的道德伦理和法律规范已严重脱节,通信大环境脆弱。
对由于通信工具而带来的侵犯隐私的诉讼仍是难题。比如,我国现行《刑法》强调的是“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实际上把利用应用软件窃取公民隐私的行为排除在外。
北京大头无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王秦岱  (微博 ) 认为,目前来说,阻止手机隐私泄漏还得依赖于自发的基本道德约束:“这事还得取决于用户的群体意识,重视隐私的人多了此类应用自然会收敛。不要拿‘国情’、‘大家都没有隐私观念’之类当借口,只要是你的东西,在你送去维修店之前,都是你的。”


本站文章除注明转载外,均为本站原创或编译
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尊重他人劳动共建开放网络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OpenAPIs

APP获取隐私 合理不违法?

在互联网时代,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是“插上网线的那一刻,你就没有隐私了。”这句话曾经让很多关于互联网侵犯用户隐私的争论戛然而止,而截至目前,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网民隐私仍然是一个灰色地带,最尴尬的是——他们获取了我的隐私,但是居然没有违法。
由央视轰轰烈烈的315“打假”引发的一系列更轰轰烈烈的争议中,有一个并不太引人关注的思考:法律上对用户隐私如何界定?这一核心问题可以引发一系列思考,甚至直接关系到用户个人信息是否受法律保护。
APP获取隐私 合理不违法?
央视曝光以及点名涉嫌“窃取用户隐私”的APP中,不乏高德地图、大众点评等拥有千万级用户的公司,央视的逻辑是他们窃取了用户隐私信息,而开发商们的逻辑是一个正常的APP需要这些信息。
被曝光的APP中,被批判的窃取隐私行为包括读取用户手机号、位置信息、读取以及上传通讯录、读取及修改甚至发送短信等权限,其实除了被曝光的应用,用户最常被使用的很多APP也会涉及到这些信息,比如微信就包含读取、修改通讯录、获取位置信息、读取短信等功能。
但是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发现,如不允许软件获取这些权限,很多功能将无法使用。昨日被央视点名的大众点评表示,只有使用GPS定位才能使用查找附近美食功能,被曝光读取用户通讯录的社交APP爱聊也在官方声明中表示,如果没有开启通讯录访问权限,无法使用文字、语音聊天功能。
据了解,目前社交类APP为了导入熟人关系,通常会要求读取通讯录权限,在刚刚更新的陌陌3.3版本中,也加入了导入通讯录好友的功能。而对有LBS(本地服务)属性的APP来说,调用位置信息则更显得理直气壮。
问题是,获取这些信息的理由再充分,这个行为是否合法?是否属于窃取用户隐私?
对此,辽宁亚太律师事务所首席律师董毅智给出了一个消极的答案:严格来讲算侵犯隐私,但是目前国内的法律并无明文界定,更难以量刑和定罪。
这就意味着,尽管APP可以轻易读取甚至上传用户通讯录等信息,但是通常情况下并无需承担法律责任,这是不是代表个人互联网信息不受法律保护?
立法滞后界定难 侵权罚款无关痛痒
事实上,比起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司法的更新节奏并不尽如人意。董毅智称,国内在隐私方面的立法相当滞后。
工信部2002年曾出台《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对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进行规范,但其中未包括个人信息保护。直到2011年,工信部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才对互联网个人信息有了明确限定。
管理规定除法律、法规规定外,未经用户同意,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收集与用户相关、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用户身份的信息。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只能收集其提供服务所必需的用户个人信息。
规定还要求,应该明确告知用户收集个人信息的方式、内容和用途,并且不能超出上述用途。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也不能将信息提供给第三方。对于违反规定的,管理部门可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与用户相关、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用户身份的信息”,也就是说无法识别用户身份的信息并不属于其保护范畴,如位置信息、手机号、消费习惯、上网习惯等,董毅智表示,目前对于互联网产品手机的用户信息是否属于侵犯个人隐私,法律上还很难界定,更无法判定其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
同时规定提出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很于一个公司来说几乎无关痛痒。
软件“越权”窃取 央视“越位”曝光
北京市东易律师事务所律师赵虎表示,尽管目前国内关于保护隐私权的法律条款尚不成熟,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仍可以界定为违法或者侵权:
1、所获取的用户信息可与用户身份一一对应。
这与工信部规定一致,也意味着产品单独获取用户手机号,但无法凭此信息界定用户的身份,则不属于侵权行为,但是用户通讯录通常同时包含用户的真实姓名和电话号码以及邮箱等信息,属于隐私范畴,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获取就属于侵权;
2、自然人读取用户信息。
如果用户信息仅以数据的方式被软件读取或传输,其中只有服务器以及程序进行处理,则不涉及个人隐私,但是如有自然人读取,则属于侵犯隐私行为;
3、软件或网站获取用户的信息,并不是为实现产品本身的功能。
如果软件获取的信息并不是为了实现产品本身的功能所需,而是为了实现商业目的,就可能构成侵权,如为了打击竞争对手获取对手数据等,构成不正当竞争。
另一个问题同时产生,Android平台上安装软件时,软件会告知需要获取哪些权限,用户确认后才进行安装过程,这一行为是否属于“经过用户同意”?
赵虎表示,这种告知的方式属于格式合同,其中涉及到对己方(开发者)有利对对方(用户)不利的条款应该突出表示,同时如果条款涉及到侵犯用户人身权利和合法权益,则条款无效,此外,在没有做出详尽解释的情况下条款也不能生效。
尽管目前大多数Android平台的APP会标明所获取的权限,但是大多数并未做出详尽说明,如通讯录一项,很多软件并未告知用户通讯录将被上传至服务器并保存。
同时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本月发布的报告显示,66.9%的智能手机移动应用在抓取用户隐私数据,而其中高达34.5%的移动应用有“隐私越轨”行为,其中通话记录、短信记录、通讯录是用户隐私信息泄露的三个高危地带,而具有读取通话记录行为的移动应用当中,高达73.1%为越界抓取,用户在使用该应用过程中,根本不需要用到此项功能。
尽管如此,这些越界的APP仅需承担极小的代价,而获取的利益可能是代价的数十倍。
总结以上信息可以发现,央视对互联网公司窃取信息的指责尽管是出于对消费者的保护,但是背后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撑,原尼尔森互联网研究高级副总裁马旗戟发布微博称,消费者数据与隐私与权益与伦理与商业与法律的关系,CCTV一如既往地基本没有搞懂。
艾瑞咨询集团总裁杨伟庆表示,后315的精准营销行业最需要做的事情—成立“互联网精准营销用户隐私保护企业联盟”。一方面建立行业自律规则与监督机制;一方面向社会和媒体宣传国际流行的互联网隐私保护法律知识,破除媒体偏见;最重要的还要和政府沟通并督促中国切实可行的互联网用户隐私保护问题的立法。
不过这并并非易事,赵虎介绍,直到2009年,隐私权一词才进入法律条文,国内隐私权的历史本身就很短暂,律师董毅智则表示,目前国内对隐私权保护立法相当滞后,如果说要细化到互联网隐私甚至手机等媒介的个人隐私,将是一条漫漫长路。

图片分享应用Path被发现私自上传用户通讯录

网易科技讯 2月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一位开发者发现,图片分享应用Path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将用户的整个通讯录上传到自己的服务器中。
Path CEO戴夫·莫林(Dave Morin)承认,Path确实未经同意上传iOS版用户的整个通讯录,但这种做法并不存在于其Android版应用。莫林还说,iOS版Path也将增加事先询问功能,它正等待App Store的审批。
莫林写道,“我们之所以上传通讯录到我们的服务器,是为了帮助用户在Path上快速有效地找到或联系他的亲朋好友,当他的亲朋好友加入Path时,也能够提醒他。除此之外,没有其它的目的。”
他还指出,用户也能够通过电邮要求Path删除他所有的数据。
Denso视频分享应用开发者Arun Thampi在研究Path的API时发现了私自上传用户通讯录的问题。他在博客上写道,“我并不是说Path会拿我的通讯录做些违法的事情,但我觉得被冒犯了。”
Path提供一款照相应用,让用户能够拍摄世界的各个地方。用户到了一个不同的城市或者造访邻居时,该应用就会自动发出信息,可用作记录个人生活点滴的“日记”。
据Path的网站显示,其核心原则就包括隐私。该网站写道,“Path是私人的,永远都是。你一直都能够自主控制你的信息和体验。”其网站的隐私政策并没提到Path的通讯录功能。
“目前该做法对整个行业来说很重要,App Store的规定并没对联系信息进行明确的说明,”莫林为Path维护称。“然而,正如我们曾提到过的,在这方面,用户需要我们提高透明度,因此我们也一直积极地处理这一问题。”莫林的言论马上遭到了人们的批评。有人反驳说,“莫林,可以将你的手机通讯录通过电邮发给我吗?我保证,我不会将它用于不当用途,以后你也可以发邮件过来要求我把它删除。”(乐邦)
(本文来源:网易科技报道 ) 肖旭

比Android应用更猖狂:苹果iOS应用的个人信息泄露问题超级严重!

   导读: Appthority 的最新报告显示,来自苹果的App Store的免费 iPhone 和 iPad 应用比来自于Google Play的安卓应用具有更多的安全隐患问题。  Appthority的主要业务是为其客户提供移动应用评估报告。

leaky pipe shutterstock image
App Store怎么就输了
 Appthority 的这份报告于周二在旧金山举行的RSA安全会议上发布。从表面上来看,其结果似乎是表明iOS和Android应用都具有侵犯用户隐私的情况。这家公司对五大类应用进行了测试,下载量前十的收费应用中有60%的iOS应用与广告商和数据分析网络共享用户数据。在Android应用中这一数据为50%。
但是,深入研究一下会发现,iOS应用比Android应用泄露了更多用户信息。整整60%的iOS应用会收集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54%的应用会获取用户的通讯录列表,还有14%会从日程表中读取数据。而安卓应用的这些数据则依次分别为42%、20%和0——虽然没什么好炫耀的,但相对与苹果的应用已经是不小的进步了。
这两个平台的应用都不怎么关注用户数据加密这件事。所有的iOS应用都把用户未加密的数据直接发送给广告商,而Android应用中则有92%也是这么做的。
Appthority 认为iOS应用之所以安全性输给了安卓是因为广告商更愿意在苹果设备上花更多钱去购买用户数据,这就促使开发者不遗余力的去收集用户数据并双手奉上给广告商们。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开发都开始做iOS应用,所以为了挣钱他们不得不努力——显然这需要在用户隐私这件事上做出妥协。
“开发者需要盈利,因为开发一个免费或者售价0.99美元的应用是没办法挣钱的。” Appthority 的总裁兼联合创始人 Domingo Guerra这么说。“因此,他们通过广告商来盈利,广告商给钱的越多,开发者就将更多地用户数据分享给他们,往复循环。”

总体数据
 Appthority 测试了商业、教育、娱乐、财务和游戏五个大类的应用。娱乐类应用在用户隐私这方面做得最糟糕的。这类应用中读取地理位置并和广告商分享数据的应用数量是最多的。教育和财务类应用则对用户隐私的侵犯相对来说少一点。
测试的应用中有80%是由个人开发者开发的。做iOS应用开发的公司则有Apple、Intuit, Kids Games Club和 PayPal。做Android应用开发的公司则有 Imangi Studios, Intuit, PayPal 和 Intellijoy。
 Appthority 的上一份报告出台于2012年七月,那时被测试的移动应用只表现出轻微的隐私风险。然而那次报告的调查方法却截然不同。它分析了两个平台排名前50的免费应用,而没有根据不同的分类区进行分析。
去年的报告测试出的收集用户数据的iOS应用虽然没有今年多,但是却还是高于Android应用的。

趋势
Guerra预测到,由于最近政府对互联网隐私滥用进行了相关管制, Appthority 三个月之后的下一份报告中,具有侵权风险的应用数量将会下降。
这个月,FTC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对社交网络创业公司Path 进行了80万美元的仲裁,因其未经用户许可私自上传通讯录数据以及在监护人未授权情况下收集几千名儿童的个人信息。
另外,有些州对隐私问题态度还是比较强硬的。加利福尼亚州检察官Kamala Harris去年成立了一个小组 专门起诉那些违法州隐私保护法的公司。

即使对违法者可以提出诉讼,但是保护隐私的最好办法还是为应用付费,而不是专门去下载一些类似的免费应用。总的来说,付费应用比免费应用收集的信息更少一点。,Guerra 说。“你的隐私可比0.99美元之前,买下这个应用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