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7日星期日

分清“语言/规范”以及“平台/实现”,以及跨平台.NET开发
都是CLI规范的具体实现),Java是运行在JRockit还是Hotspot(前者是Oracle的JVM商业实现,后者是Sun的开源实现――当然现在也是Oracle的),亦或是Android的Dalvik上?很显然,不同实现之间的表现会有区别,不可一概而论,否则也不会出现JavaScript引擎的效率之争了。同理,有些人使用Hotspot上的Java性能来说明Java在Android上运行时的表现,这也是不对的――要知道Google在和Oracle的Java专利官司中不断强调Dalvik不是“Oracle那种Java”。作为结论,Java在Android上的表现的确不错,但论证方式也必须正确才行。
当然,有时候“规范”也会影响到“实现”,例如一个动态分发的语言,其性能基本百分百不如在编译期绑定的静态语言。所以事情原本就是这么复杂,做一个思路清晰的程序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顺便一提,女人在这方面的头脑一般都比较清楚,她们一般都知道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有可能是唐僧。
对于俗称“.NET程序员”的那一批人来说,分清“语言”和“平台”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因为C#语言可以说是目前“平台”、“实现”最为广泛的“语言”之一了。之前我为InfoQ写过一篇文章,其中提到Mono的创始人Miguel de Icaza给出的目前C#语言可执行平台的“不完全”列表,几乎覆盖了各种流行的操作系统及设备等等,例如: Windows Mac OS
Linux / BSD / Solaris
Windows Phone,Android,iOS
XBox 360,Wii,PS3 ……
因此就拿C#这一种语言来说,“实现”也会各自略有不同,这便是所谓的“配置(Profile)”。目前至少已经有这么多配置了:
.NET 4.0配置
Silverlight配置
Windows Phone 7配置
XBox360配置
Mono核心配置:与.NET配置相同,可以在Linux,MacOS X,Solaris,Windows和BSD里使用。
.NET Micro Framework
Mono的iOS配置
Mono的Android配置
Mono的PS3配置
Mono的Wii配置
Moonlight配置(与Silverlight兼容)
Moonlight扩展配置(Silverlight和完整的.NET 4 API)
“配置”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执行环境的能力(例如iOS不支持运行时代码生成,因此支持AOT但不能JIT)以及类库的覆盖面上(例如XNA类库只存在于Windows Phone及XBox 360等游戏平台),不过它们终究实现了一个核心规范,因此我们可以说在不同平台上都可以“使用.NET进行开发”。
Mono实在是一个了不得的作品,它让我知道了“跨平台原来可以这么做”。之前我也写过有关跨平台的问题,其中谈到在“客户端的跨平台一般都很难得到最佳的体验”,这个论点的最佳证明便是Java。但Mono走的却是另一条跨平台的道路,它在各平台上实现了核心的执行引擎和类库之外,解决“体验”的方式便是在各个平台上提供原生平台的绑定。这样无论是在Mac OS,iOS,Android上都可以得到原生应用的体验。
我很奇怪为什么有些搞.NET的人一边说.NET的适用面太小,一边却忽视Mono的成果,在我看来这完全是“自作孽不可活”,我愈发觉得是否接受Mono是判断一个.NET程序员是否优秀的重要准则。其实Mono实在很火,因为他为广大.NET程序员扩展了工作领域,使用现有的知识来开发iOS等平台的应用程序,还可以共享代码,何乐而不为?前不久苹果发布了Mac上的App Store,于是MonoMac也立即推出了面向AppStore的打包器Frank Krueger也开始着手移植它的作品iCircuit成果显著。因此在我看来,这才是一个现代.NET程序员该有的工作台:
loading

对于MonoTouch这样的新思路,带有疑惑是正常的。我也知道还有许多聪明人可以找到各种反对的理由。不管怎样,我现在这里随意列上几条吧:
有人说,用MonoTouch等.NET实现来做iOS开发“不正式”;我说,这个说法颇有“血统论”的意味,不过既然在Windows上用C++和Delphi都很正式,那么为什么在iOS上使用Objective-C才是正途?
有人说,MonoTouch性能一定不如Objective-C好;我说,这是猜测,即使性能不如Objective-C,看看各种案例也知道这在实践中并不是问题(事实上MonoTouch的前身便是Unity3D对Mono的使用,而iOS上实在有太多游戏在使用Unity3D了)。
有人说,MonoTouch或MonoDroid没有大公司支持,不靠谱;我说,您之前不是经常鄙视类似“开源没有微软靠谱”或是“微软开发人员只知道微软技术”这种说法的吗?
有人说,用MonoTouch等于抛弃了CocoaTouch社区,出了问题都没人问;我说,MonoTouch的问题基本就是CocoaTouch的问题,MonoTouch的UI层就是CocoaTouch,有问题直接去CocoaTouch社区或CocoaTouch程序员,代码直接映射,类库直接使用。
有人说,用MonoTouch的人不好招;我说,用C#、.NET的人比用Objective-C、Cocoa多太多了。给我一个熟练使用.NET和C#的人,三天上手,一周成为能够开发出成品的iOS开发者。
有人说,难道就是为了用.NET所以用MonoTouch?我说,用MonoTouch/MonoDroid的好处很多,例如我可以在iOS、Android、Windows Phone甚至更多平台上共享UI以外的代码,并可以直接使用大量.NET上的类库――这点实在太方便了。不要问我为什么Android上不能使用Java类库,我只知道开发Andorid的同事发现SOAP访问类库没有,REST找不到好的,JSON支持也只有最原始的支持,于是痛苦万分。
我还知道,这些说法依旧挡不住出现基于MonoDroid的DeltaEngine,这是个跨平台的游戏引擎,在Mono的支持下可以运行在Linux,MacOS X,iOS和Android上,在微软.NET支持下可以运行在XBox 360,Windows Phone 7自然还有普通的Windows系统上。在CES 2011上NVidia演示了一个游戏Soul Craft,它运行在LG Optimus 2X,这个游戏正是使用了DeltaEngine。
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限制其实还是眼界和思维,突破这一屏障也是我组织nBazaar技术沙龙的目的之一。本周六将会举办第三届nBazaar技术交流会,具体信息请访问http://nbazaar.org/。如果您还没有报名,也可以直接前来,也欢迎带上感兴趣的朋友或同事。根据以往的经验,场地就像乳沟,挤挤总是有的……
觉得文章有用?立即: 和朋友一起 共学习 共进步!
本文作者:
而且,对文章有任何想法,可: 正在拼命挖掘沟通路线,马上就通了!

技术人必订阅的16个博客与介绍

作者根据自身经验,挑选出16个博客出来,并且为每个挑选出的博客,附上个人对其的简单介绍。一来算是对过去的一个归纳与总结,二来也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挑选。
挑选的标准:
  1. 博客更新的频率;
  2. 博客中好文章的比率;
  3. 博客文章,对我的帮助;
  4. 以下挑选出来的博客,首先按照国际/国内划分,然后按照字母排序介绍;

1.ACM Queue (Architecting Tomorrow’s Computing)
作者:ACM。第一次认识ACM Queue,是因为一篇文章,Cary Millsap的Thinking Clearly about Performance。之后,就挖掘到了这个大宝藏,陆陆续续阅读了此博客上的大量文章,主要集中于Concurrency与Performance两个方面,受益匪浅。正如ACM Queue的副标题所言:Architecting Tomorrow’s Computing,这是一个值得持续关注的博客,每一篇文章,都是顶级论文水准的。

2.All Things Distributed
作者:Werner Vogels。如果一个世界顶级的互联网公司的CTO,还坚持写博客,坚持每周阅读各种各样技术论文。你会怎么看?不务正业,屌丝,这是一个不合格的CTO?Werner Vogels正是这样一个CTO,作为Amazon.com的CTO,Vogels仍旧坚持写博客,读论文,并且将其认为好的论文,通过Back-to-Basics Weekend Reading的方式,推荐给大家。Werner Vogels,颠覆了我对于CTO这个岗位的理解,Amazon.com在云计算领域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功,绝非偶然。

3.Brendan’s blog
作者:Brendan Gregg。操作系统专家,DTrace技术专家,系统性能优化专家。关于他,多的自不必说,只需要提两点:1. Linux 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Tools,你应该看一遍;2. 他的新书:Systems Performance,值得阅读。

4.DimitriK’s (dim) Weblog
作者:Dimitri KRAVTCHUK。MySQL性能测试组成员,我心目中最欣赏的测试人员的模版。作为一个测试人员,开发自动化测试工具,对MySQL每一个版本进行性能测试,分析MySQL的性能瓶颈,熟知MySQL的整体架构与MySQL的源码。测试人员达到这种级别,对项目的巨大反哺作用,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此外,DimitriK的每一篇博客,都写得非常好,从中学到了很多,无论是关于MySQL,还是关于测试。

5.Dr. Dobb’s (The World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作者:Dr. Dobb’s Journal。DDJ,号称软件领域的Oscar。DDJ上的技术文章,领域很多,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点进行关注,跟踪阅读。

6.High Scalability
作者:High Scalability。HS,不必说了,系统架构,最新技术… 技术人都应该订阅的博客。

7.Mechanical Sympathy
作者:Martin Thompson。程序设计方面,最喜欢的博客之一。他的每篇文章,都被我打上标签,可以反复阅读。就如此博客的副标题一样:Hardware and software working together in harmony。Martin追求的是软硬件和谐的系统,在他的博客中,这个理念也得到了贯彻,很多博文,都是关于CPU知识,Memory Model,高性能并发编程等。最后,按照jametong的理解,此博客的名字:Mechanical Sympathy,对应的中文意思应该是:庖丁解牛。

8.Paul E. McKenney’s Journal
作者:Paul E. McKenney。他最为人知的,是他是免费书perfbook的作者:Is Parallel Programming Hard, And, If So, What Can You Do About It?,是Linux RCU的作者。他不为人知的,他从90年底初期就开始进行并发程序设计,并且对Memory Model (CPU & C++ )有着极为深入的认识。除了他的博客,他写的相关技术文章,都值得一看:McKenney’s Selected Papers

9.Perspectives (James Hamilton’s Blog)
作者:James Hamilton。好吧,这个名字,值得关注。技术领域的高富帅。Hamilton最近博客关注的领域是硬件、数据中心,我个人不太懂。

10.preshing on programming
作者:Jeff Preshing。程序设计方面,最喜欢的博客之一。博客内容,主打的是Memory Model与并发编程,高性能编程。其关于Memory Model的一系列博文,环环相扣,将Memory Model的各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解释与分析,个人认为达到了出一本优质技术书的标准。

11.Transactions on InnoDB
作者:Oracle’s InnoDB Team
InnoDB团队维护的博客,披露了大量InnoDB引擎的实现细节。此博客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1. MySQL发布新版本时,会有大量关于新版本中改进技术的介绍;2. 最近,InnoDB团队开始逐渐披露InnoDB各模块的实现细节,包括:Redo、Transaction Lock、Row Format等。此博客,是学习InnoDB引擎的不二选择。

12.Wired Enterprise
作者:WIRED。WIRED杂志,博客更新频繁,关注最新技术与国际顶级公司。例如:量子计算机、比特币等。此外,我最喜欢的两篇文章:If Xerox PARC Invented the PC, Google Invented the InternetReturn of the Borg: How Twitter Rebuilt Google’s Secret Weapon,让我充分认识到了顶级公司、顶级牛人的实力,我辈仍需努力。

13.a db thinker’s home
作者,童家旺(@jametong),我在阿里B2B时的同事,国内我最佩服的技术人之一。我自觉还算比较努力,每年都会看很多书、论文与技术文章,但是jametong每年看的书比我至少还要多两倍以上。知识面相当广泛,他的博客,会定期更新他的Jame’s Reading,将其前段时间所看的资料做一个总结与归纳,所推荐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一看。

14.酷壳-CoolShell.cn (享受编程和技术所带来的快乐)
作者:陈皓。传说中的@左耳朵耗子,说真的,国内技术方面的好文章,不算多。但是酷壳上的文章,都能称之为好文章,国内技术人,必须订阅的博客。

15.刘未鹏|C++的罗浮宫
作者:刘未鹏。初识大刘的博客,是开始学习Memory Model (内存模型)时,搜到了他的一篇博客:《C++ 0x漫谈》系列之:多线程内存模型。想我在13年开始接触内存模型时,大刘早在07年已经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从此文开始,我陆陆续续看了他博客中的其他文章,真心佩服。现在的遗憾是,大刘的博客,已经好久没更新了,精品也有看完的一天,希望能够重新拾掇起来。

16.系统技术非业余研究 (系统技术深度探索和应用)
作者:余锋。传说中的霸爷,@淘宝禇霸。霸爷对待技术的态度,当为我辈楷模,博客更新频繁,讨论的问题深入。霸爷的博客,主要涉及两个方面:1. 系统级的监控与优化;2. Erlang语言。就我个人来说,对于Erlang语言不熟,但是系统方面的博文,非常受用。例如:MySQL数据库网卡软中断不平衡问题及解决方案

无论怎样,跟踪博客、学习技术是一种态度,无论你在什么公司、位于何种职位、从事何种技术,学习前辈的先进方法,永远是一条最快的提升捷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迎接世界的挑战。

作者@何_登成   来源:http://hedengcheng.com/?p=676

一些老鼠屎,败坏P2P网贷这锅汤


2013-11-16 13:08
民间借贷的范畴,所以也可以称之为P2P的乱象。另一种是工具论,认为不管P2P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它本身只是一种工具,无分好坏善恶,关键看怎样经营,这么多公司倒闭是经营者根本不懂经营之道,虽然是公司个别行为,但是也是P2P在无监管状态下必然发生的事故。
但是我对P2P主要持的是业务论和平台论。所谓业务论,就是P2P的本质就是利用互联网的方式撮合借款人和出借人借贷交易的一种业务行为,在交易完成后收取手续费或者账户管理费作为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这种观点下,核心是要有真实的借款人和出借人,才能算P2P,债权是建立在借款人和出借人之间的,资金流向是明确的,而不是在平台内部虚拟流转。平台论就更容易理解了,即P2P一定是一个借贷交易的平台,是为外部客户服务的,而自融的行为,严重背离了平台的本质,也不符合P2P的意义。
当然,再深入挖掘这些爆发风险事件的公司,有一些和业内主流P2P公司明显的差别:
1、业内主流P2P公司成立时间一般较长,至少在一年以上,但是爆发风险事件的公司往往是刚成立不久,最长的也就几个月时间;
2、业内主流P2P公司在媒体、专家心目中有一定的知名度,爆发风险的网贷公司在此之前寂寂无闻;
3、业内主流P2P公司一般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发展,这些城市金融较发达,但是爆发风险事件的公司往往集中在二线三线城市,这些城市的金融发展相对滞后,金融人才也较稀缺;
4、主流P2P公司的创始人一般都有资深互联昂或金融从业经验,但是爆发风险的公司的主要经营者往往既没有互联网从业经验,也没有金融从业经验。
5、业内主要P2P公司注重风控,把风控视作核心竞争力,并积极提升技术配置,爆发风险的公司没有明确的风控体系和技术运营,网站的模版可能都是错漏百出的“山寨货“。6、在利率上,主流的P2P公司单笔交易的利率在8—25%之间,符合“不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4倍”的要求,但是爆发风险的公司都是以年化50%以上的利率做诱饵。
P2P网贷进入中国已经有6个年头了,其拓宽社会投融资渠道的价值和意义已经被央行所认可。但是这依旧是一个非常脆弱的行业,需要各方人士帮扶和支持,而不是把P2P的含义张冠李戴后,施以“欲加之罪“。
那么现阶段有什么办法帮助P2P发展吗?一说求监管,一说求自律。监管是根治,短时间内可能无法落地;自律目前在区域性取得有进展,但却是缓药。个人认为,P2P行业要健康规范地发展,要借助更多外部的力量,主要策略是加剧“P2P网贷公司”和“非P2P网贷公司”之间的两极分化。
1、设立网贷公司风险预警机制。目前有一些第三方机构设立的网贷利率指数值得参考,但是样本选取的范围应该扩大。一旦某家网贷公司有秒标、假标、拆标、自融行为,离谱的高利率时,应及时做风险的警示,并在有影响力的媒体上做信息披露。
2、加强第三方网贷论坛舆论导向。事实上,在这轮倒闭潮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投资者组团用资金绑架了平台。投资者组团发布信息的渠道恰恰就是第三方论坛。这些论坛其实也早就发觉,但是大多数却没有制止。第三方论坛的价值和意义其实已经相当于是一家媒体,有着信息过滤和甄别的责任,如果任何信息都可以在上面发布,容易给居心叵测者以可趁之机,后果不堪设想。第三方网贷论坛应承担更多责任,抵制投资者恶意组团的行为。
3、加强行业内部人员培养。在这一轮倒闭潮爆发以后,许多业内人士也没分清楚P2P公司和自融平台的区别。这更需要借助外界“明镜高悬,火眼金睛”的有识之士的力量。希望这些有识之士能慷慨相授,积极为P2P行业的长远发展献计献策,并能给那些定位不明确,发展规划尚不清晰的P2P公司做一些基本的培训,以避免这些公司摸错石头过不了河。
4、P2P公司应放下模式之争。这轮倒闭潮爆发以后,一些P2P公司借机宣传自身模式的安全性。其实倒闭的这些公司的模式简单来说就是“网络版的庞氏骗局”,和主流的P2P的模式根本不同。在P2P还没有被严格定性之前,P2P公司应顾全行业发展大局,暂时放下门户之见,一起为行业传递正能量,增强监管层、媒体、投资者对行业发展的信心。
最后笔者提醒广大投资者,网贷即江湖,江湖风波恶。初涉江湖的投资者,请先到各大“名门正派”学习相关的风险常识,了解其业务模式和特点,不要一味追求高利率。现在绝大多数P2P公司投资门槛都很低,可以先小金额尝试,再追加投资金额,做好合理的资产配置规划,不要把P2P当成唯一的理财手段。更千万不要轻信平台许诺的高收益,以免为“邪魔歪道”所害,误入歧途。
作者简介:朱捷:上海财经大学MBA 现任新新贷市场部高级经理 智新·上海互联网金融沙龙联合发起人

P2P网贷样本调查:有利网暴利溯源



国内真正的“影子银行”——P2P(个人对个人信贷)仍然在混乱中前行。
“50元即可体验”、“年化收益率12%”、“100%本息保障”、“随时赎回投资”……种种诱人的宣传,在一家名为有利网的P2P公司页面上赫然在列。
而且,有利网显示,其顾问委员会成员包括联想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德太投资TPG合伙人张燕军等业界知名人士。截至发稿前,记者尚未就顾问事宜与前述人士取得联系证实。
事实上,和传统金融机构相比,P2P因其天然的“出身劣势”和法律地位的争议性,其服务在推广中遇到阻碍;出于应对,不少P2P在运作中重点宣传其引入的业内名人顾问,或其存有权威或重量级客户等信息。
而据P2P行业内人士透露,由于资金错配和实际利差的存在,其较高的利润率已让P2P网贷成为暴利行业。
面对利润“蛋糕”,有部分机构对入主P2P行业表示出兴趣,然而在P2P行业尚未被“阳光化”前,法律风险亦让其怀有种种顾虑。
为了提高信誉度,部分P2P平台选择了引入顾问委员会的形式。
“引入顾问团队这种做法更多是为了增强P2P的信誉。”国内某P2P公司业务人士表示,“因为最开始没人理解P2P,为了推广服务,引入名人做顾问就成了一种选择。”
对于前述的顾问引入模式,该人士认为该现象在业内较为普遍,但其意义有限。
“这种顾问的身份只是一个虚衔,有些初创期的P2P公司把业内名人列为顾问团成员,但实际上只是它的负责人和这些名人在某次会上聊过几句而已。”前述P2P人士表示。
夸大关联方亦成了部分P2P公司增加信誉度的方式之一。
“还有P2P在宣传上声称他们有许多重量级客户,实际上均有夸张宣传的成分。”前述P2P人士透露,“有些甚至在宣传中声称银监会和证监会也成了他们的技术支持方,这完全是找不到依据的。”
不过,P2P行业存在的暴利不能否认。
“P2P实际上属于暴利。”前述P2P人士表示,“虽然名义上是债权之间的转移,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利用资金错配的形式来赚取利差,这其间的利润非常高。”
据该人士介绍,P2P的暴利源于投融资双方较高的利差。
“和商业银行的抵押贷款不同,P2P的借贷对象主要以个人用款或工商企业类的信用贷款为主,所以资金成本也比较高。”该人士坦言,“做了P2P你会发现做实业其实很赚钱,一些服装销售企业都能够接受年化30%左右的成本。”
暴利的秘密正隐藏在多对多理财的错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