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盛宣怀家族从晚清中下层官僚一跃到大清豪门,前后花了近百年时间。盛宣怀运气好,赶上了历史潮流,他27岁时经友人推荐走入了李鸿章的幕府,并很快获得器重。盛宣怀精明过人,在李鸿章操办洋务的背景下,他既是官场中的商人,又是商人中的官吏,集官商于一身。在辛亥革命之前,盛宣怀家族的财富也达到了顶点。不过盛极而衰,作为清朝末代铁道部长,盛宣怀国有化铁路的政策激起的反抗最终淹没了大清朝。而他自己也成了大清的掘墓人,家族也很快衰落。
三代权势显赫 掌控大清实业
盛宣怀家族是如何发达起来的
盛氏家族本来也只是地方中下层官僚阶层,由于抓住了机遇,家族迅速发达起来。盛宣怀跟随李鸿章一步步从军营文书做到一品尚书,从典当掌柜变为掌握大清十几家垄断企业的实业家。他办洋务40年,一生亦官亦商,亦中亦洋,势倾朝野,富可敌国。
死心塌地跟着李鸿章 从地方大户一跃到大清豪门
从常州大户到大清豪门,这一跨跃是由盛宣怀来完成的。盛宣怀只中过秀才,参加三次乡试考举人都名落孙山,后来干脆管起了典当钱庄生意。1870年,李鸿章率军前往陕西征剿回民起义军。经朋友介绍,盛宣怀进了李鸿章幕府当文书,从此跟随李鸿章一步步从军营文书做到一品尚书,从典当掌柜变为掌握大清十几家垄断企业的实业家。
李鸿章为何那么器重一个连举人也没有考上的幕僚?李鸿章所以器重盛宣怀,是因为盛宣怀的“经世致用”思想符合他的洋务强国宏图,盛宣怀的务实和精干也符合他的用人要求。作为洋务派领袖,李鸿章当时正在酝酿创办一批企业,却缺少精明的实干人才。他发现盛宣怀是个可塑之才,就有意识地给盛宣怀提供机会。1872年,李鸿章发起创办中国近代第一家大型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时,让盛宣怀与上海的航运世家朱其昂、广东的怡和洋行买办唐廷枢等共同参与起草轮船招商局章程。盛宣怀起草的章程思路前瞻,条理清晰,见解独到,受到李鸿章的赏识。由此,盛宣怀被委任为会办(副总经理),走上了洋务之路。
盛宣怀认准了这是一条可以“做大事、成大业”的路,要死心塌地跟着李鸿章。他写信表忠心:“百年之后,或可以姓名附列于中堂传策之后,吾愿足矣!”就是说,将来李鸿章传记里能把他盛宣怀的名字列上,他就心满意足了。1886年,盛宣怀在山东做官时,还给李鸿章写信,表示自己追随李鸿章20多年,“近年办事稍有把握,俱由亲炙而来。”意思是“我的所有成功都是您手把手教出来的”,流露出感恩戴德之心。
盛氏家族自明代永乐年间就从南京迁居到常州,至晚清已在常州生活了400多年。在乾隆之前,虽然盛宣怀的祖父盛隆在浙江做过几任知县,盛家也只不过称得上地方乡绅而已。
盛宣怀出生于1844年11月,据说那年春天,盛隆梦见常州老宅庭院中的杏花开得灿烂如锦,觉得是个吉兆。结果,儿子盛康这年不但中举,又喜得贵子。盛隆就给孙子取了个字号“杏荪”。说也奇怪,此后盛家果然发达起来。
当然“吉兆”只是传说而已,盛氏家族的发达是靠抓住机遇。盛康在湖北当过两任道台,先当督粮道,后做盐法道。督粮道负责监管督运漕粮,盐法道则负责食盐生产、定价、收购、运输。盛康在做督粮道时,对粮价十分熟悉,就让女儿、女婿在常州开米行赚钱。
| |
不过,这样赚点小钱的生意发不了财。1867年盛隆去世,按清代官制,盛康要回原籍居丧27个月,称为“丁忧”。盛康辞官扶送盛隆的灵柩回到常州。那时太平天国战争结束不久,常州一带难民纷纷返回重建家业,却缺乏资金。
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是盛康的同年,建议盛康回常州后开几家典当行,定可赚钱。盛康本来也就闲着,听了李鸿章的意见,一回常州就积极筹办此事。次年7月,盛家第一家典当“济大典”就在吴县(今属苏州)开张了,没想到生意好得出奇。盛康看出这是一生财之道,接下来在常州、南京、江阴、无锡、宜兴、常熟大张旗鼓地开起典当来。不到10年,盛氏旗下的典当有了20多家,盛氏私有账号“愚记”的资产高达数百万两白银。
办典当要融资,典当业的经营与钱庄是分不开的。盛氏家族于是又集资开起了钱庄。本钱和利润从钱庄流到典当,又从典当流回钱庄。发家以后,盛康在苏州石路置办了房产,还把私人花园刘园买了下来,改名“留园”。到光绪初年,常州盛氏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户人家。
|
要识人间盛衰理 岸沙君看去年痕
盛宣怀是一面好镜子
陆游《夜登白帝城楼怀少陵先生》有两句诗:要识人间盛衰理,岸沙君看去年痕。意思是人间之事盛衰因循,你且看那岸沙边,春去秋来花肥瘦,今年的模样仍有着去年的痕迹。盛宣怀既是官场中的商人,又是商人中的官吏,集官商于一身。经过几十年的经营,他敛财之巨,达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但富不过三代,他个人与家族命运转折的历史或许能给后人以启示。
当时,西学东渐已成为一种历史的潮流。盛宣怀的思想并不保守,而且相当“开放”,史学家庄练先生说盛宣怀“以招商局起家,以铁路致富,以电报而享大名,以投资矿冶事业得以结交政要”(《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下卷第265页)。上述概括相当准确。
在当时,比电报投资更多,购物更多,吃回扣自然也更多的是修筑铁路。盛宣怀作为铁路督办大臣干了9年。据《盛宣怀与中国铁路》一书中统计,从光绪二十二年至三十二年,盛宣怀共修筑铁路2200公里。其间,从英国借了1065万英镑,盛宣怀吃回扣5%,折合中国的白银440万两。
| |
历史有时充满了戏剧性。盛宣怀对大清王朝是忠诚不贰的,因为有了这个政权,他才能为官而贪,但清王朝土崩瓦解的导火线也正是盛宣怀点燃的。宣统三年四月,邮传部大臣盛宣怀突然下令,把“官督商办”的铁路收归国有。
这样一来,投资粤汉、川汉铁路的股东们,一下子被剥夺得两手空空,由此引发了四川剧烈的铁路风潮。这一年农历八月十九日武昌发生兵变,辛亥革命爆发。盛宣怀无意中点燃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线,他成了大清王朝的第一个掘墓人。贪官危及政权,这是一个生动的历史证明。
| |
平心而论,盛宣怀做过不少好事。比如:1895年他创办了“北洋西学学堂”,1903年升格为北洋大学,即现在的天津大学;1896年他在上海创办了“南洋公学”,后来发展为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的红十字会也是盛宣怀创办的。他兴办的多种实业,对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也有重大的贡献。
当年的盛宣怀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他的正当收入已可满足个人和家庭的一切物质需求,为何还要无休止地敛财呢?虚幻的占有欲是主因。而他的巨额财产如今早已灰飞烟灭。把钱留给子孙可能是唯一实在的目的,但富不过三代,在奢侈生活中长大的子孙,多半是败家子。除了虚幻心理作祟,“官督商办”的制度成就了贪腐。权力和资本如果各自运转,本来无害,但一旦结合,就像化学反应,无毒之物就变成了有毒的化合物。(资料来源:《环球人物》2009年第15期、《学习时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等等)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