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在面对本部门领导被举报的危机时都会陷入职业困境。在伦理上,选择不相信监督者而一味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盲目捍卫,无疑是一种赤裸裸的包庇。
特约评论员:傅达林 网络舆情的演变有时真的很奇特。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被查处,网舆的爆点不是其与情妇的“风花雪月”,反将新闻发言人制度拖到 “风口浪尖”。不少人批评新闻发言人成为了刘铁南个人的舆情公关和应急工具,“家奴”的帽子带到了原本取信于民的新闻发言人头顶。
罗昌平的举报,最终使刘铁男落马。
这样的窘境或许令当初发言者始料未及,但其“愚蠢的逻辑”却在当今官场带有很大的共性。不对公民举报和监督进行核实,甚至连来龙去脉都不掌握,就第一时间以单位名义对外“辟谣”,动辄指责举报者“纯属污蔑造谣”,甚至声称要“采取正式的法律手段处理此事”,这般相似的情节不断出现在一些政府部门的新闻发言人身上,近乎赤裸裸的“护主之心”怎不叫人奉送“家奴”之谓?
新闻发言人的兴起,原本是在政府与民众之间搭建沟通与信任的桥梁,避免信息失真带来行政公信力受损,也防止信息垄断带来公民知情权缺憾。但凭心而论,中国一些部门新闻发言人的设立,带有强烈的公关功利化色彩,以致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公共利益等同了部门利益,部门利益化约成了领导利益,于是在领导遭遇个人危机时,尽显袒护包庇的良苦用心,而连最基本的新闻发言人职业理性都抛弃了。
这样的讨论总会追问到体制与利益上来,作为一个部门的一个机构,新闻发言人当然逃避不了体制与利益的束缚。而寄望于新闻发言人能够摆脱奴性无异于痴人说梦,连纪检监察这样的监管机构都难以对“一把手”形成实质性制约,何况是原本就没有独立性、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一个危机公关者的新闻发言人?官场上的奴性众所周知,只是我们期望不要如此赤裸裸地展现出来,最起码也用一种职业的理性包裹一番。在此,值得追问的是新闻发言人的职业伦理与专业理性。
每一个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在面对本部门领导被举报的危机时都会陷入职业困境。在伦理上,选择不相信监督者而一味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盲目捍卫,无疑是一种赤裸裸的包庇。
法律上的包庇,一般需以向司法机关提供虚假证明掩盖犯罪人为条件,而新闻发言人的“护主”言行一般够不上法律上的问责标准。即便这种包庇够不上法律上的要件,难以通过司法手段追究法律责任,但也足以毁掉新闻发言人整个制度的伦理根基。
不妨假设:新闻发言人如果知道本部门领导存在“问题”,此时“辟谣”便涉嫌欺骗舆论和袒护包庇问题官员;如果对领导的“问题”不知情,则又何来认定举报者“污蔑造谣”的权力?尤其对后一种假设,成熟理性的新闻发言人有一套现成的回应辞令:尊重公民监督,重视公民举报,展开事实调查,等待法律结论。甚至都可以援引刑事司法当中的“无罪推定原则”,对被举报者进行理性的评价。如此不偏不倚的客观中立姿态,恰是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职业理性所在,也是其存系并发挥功效的根本。
从之前“不管你信不信”的“爱谁谁”态度,到动辄“纯属污蔑造谣”的“对立化”行径,一些部门的新闻发言人显然尚未掌握到这一职业所必须的经验技术。要知道,其所代表的政府立场并不能为其提供不证自明的合法性与正当性,恰恰相反,这种合法性与正当性只能来自“有一分事实说一分话”的新闻职业理性。从这个角度说,遇到领导个人危机时,本部门的新闻发言机构没有必要再干这种低估公众智商的包庇蠢事。但愿为刘铁男背书的国家能源局新闻办公室,在此次成为众矢之的过后,能够为中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提供一次反省和进步的契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