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癬(俗稱香港腳)是因一種或數種黴菌(皮癬菌) 或念珠菌侵入皮膚表皮層,
造成腳趾縫、腳趾頭、腳掌、腳跟、足緣或腳背等足部的感染。
足癬為接觸傳染,自浴室地面、公用拖鞋、毛巾、鞋子、襪子都可培養出此類黴菌。
約7成的人有足癬。
足癬的臨床症狀﹕
不同類的皮癬菌在不同人的腳部會造成不同的症狀,因此有些患者會覺得劇癢無比、有些人卻一點都不癢,只是腳會脫皮、有些人會起水泡,有些人腳很臭,這些大致可歸類為下列幾種,同一個人的腳上可能出現兩種以上的症狀:
1. 脫皮型:以腳趾縫及腳掌面的脫皮為主,大多數人開始都是此種表現,慢慢再發展或合併下列症狀。
2. 水泡型:群生的水泡為主,劇癢,水泡乾涸後形成角化、脫皮或落屑。
3. 糜爛型:腳趾間糜爛、變白、潮濕,若將變白的上皮除去會留下鮮紅糜爛的皮膚。
4. 角化型:以腳掌面的角化為主,常常因不太癢,沒有症狀而為人忽略。若角化波及腳跟時,常造成厚皮而在冬天皸裂。
病原菌:
包括兩大類,皮癬菌及念珠菌。
1. 皮癬菌:香港腳的患者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是因皮癬菌所造成。
皮癬菌也可以寄生在其它部位的皮膚,造成股癬、頭癬、體癬等。
2. 念珠菌:念珠菌的感染常發生在免疫力較差的患者身上,
例如糖尿病、愛滋病等,念珠菌也喜歡感染其它黏膜部份,
如口腔、陰部……等等。
3. 常見菌種為紅色毛髮癬菌(Tricophyton rubrum)、鬚毛癬菌(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 var interdigitale)、及絮狀表皮癬菌(Epidermophyton floccosum)。4. 臨床上以三種型式表現:
趾間靡爛型:尤其在第4、5趾間,前述三個菌種均可能致病。
足底脫屑型:多因T rubrum所致。不會癢,最常見。
足側水皰型:多因T mentagrophytes所致。年輕人好發,臨床上非常癢。
足癬的診斷:
1. 腳部的皮膚病不一定都是足癬(香港腳),足癬的診斷並不困難,由醫師視診大多可正確的診斷。
2. 有一些其他腳部的疾病(如腳部濕疹、乾癬、接觸性皮膚炎…等),其治療方式與藥物與足癬完全不同。
3. 可以經由刮取少量腳部表皮角質,在顯微鏡的檢查下來作鑑別診斷。
4. 此外,不同臨床表現的足癬,其治療方式與藥物不同,因此並不是同一種藥就一定能擦好所有人的足癬。
5. 足癬是表淺的黴菌感染,因此以外用藥大多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6. 但是當擦藥擦不好時,有幾個可能的原因:
一是外用藥選擇不當:不同的臨床表現要選對不同基劑的抗黴菌劑。
另一原因是沒有做日常生活的預防工作,再度被感染。
足癬的預防工作﹕
1. 足癬是接觸傳染的疾病,所以家中患有此疾者最好都接受治療,以免互相傳染。
2. 在春、夏天溫暖潮濕的季節黴菌容易繁殖,應特別注意下列預防工作:
1. 足部環境的改善﹕保持足部的清潔與乾燥,沐浴時須用肥皂將足部清洗乾淨後擦乾。
2. 白天上班穿易吸汗的棉製品或綿毛混紡的襪子(特別推薦棉質的五指襪),能穿通風的涼鞋更佳,且儘量縮短穿鞋時間。
3. 再感染源的處理﹕患病期間,棉襪穿後用熱水煮沸15分鐘後再清洗,鞋墊要換新。
4. 預防互相感染﹕不要與他人共用襪子與鞋子﹑拖鞋﹔浴室地面保持清潔乾淨,不使用公共拖鞋。本疾患者亦不可三溫暖與人共浴或赤足在地面走路,會傳染給他人。
5. 足夠的治療﹕每日依指示擦藥,要有耐性治療,等到病灶消失一個月後再停藥。
3. 加強宿主的免疫力:
1. 皮膚的防禦力完整、免疫力好的人,比較不容易得到香港腳。
2. 免疫力不好的情形包括:
1. 腳底角質潮溼:腳底角質層過於潮濕,角質軟化甚至糜爛,
使得黴菌菌絲較易穿入。
2. 糖尿病患者:皮膚免疫力低,容易受到黴菌的感染,
尤其是念珠菌類。
3. 癌症患者:使用化療藥物。
4. 孕婦:懷孕過程中,免疫力會降低,且體質會變得怕熱多汗,
都是助長黴菌生長的因素。
5. 其他免疫力下降的情形:如服用類固醇藥物、愛滋病患者等等。
足癬的後遺症﹕
足癬若不治療﹐除了難忍的搔癢、不雅觀、有異味、會傳染給別人外,許多足部的細菌更容易自腳部脫皮的微小傷口侵入皮膚,造成腳部或小腿反覆發作的丹毒、蜂窩組織炎、淋巴腺炎。
無法根治的原因
1.病原菌的來源未完全除去:
最常見的是家中有其他人也同時感染香港腳,這種情形下應該要全家一起治療,因為黴菌的來源如果持續存在,即使治療好了,只要一停藥,其他人的香港腳還是可以再傳染回來,所以同一家庭要是有多人同時罹患香港腳,一定要一起治療,以免形成乒乓感染,潮濕發臭的鞋子,也最好丟棄重買。
2.治療的時間不夠長:
香港腳的病原是黴菌,黴菌菌絲會穿透到角質層的深部,許多人在治療腳癬時,總以為症狀消除了,就可以停藥,但事實上,這時候黴菌菌絲常常還沒有徹底被殺死,因此建議香港腳即使治療好,症狀消失了,最好再持續使用藥物二個星期以上。
通常擦藥建議擦二個月左右,如果是角質增厚型的香港腳,時間可能要更久。
3.合併有灰趾甲:
香港腳患者,徵菌感染如果深入指甲,就會造成灰趾甲,因為菌絲深藏在厚、硬的指甲中,不易消減,因此合併有香港腳、灰趾甲二種疾病的患者,如果不徹底根治灰趾甲,指甲常會形成黴菌的大本營,即使皮膚上的黴菌已經治癒,指甲中的黴菌可以再散佈出來,形成反覆的感染。
4.黴菌滋生的環境沒有改善:
如果黴菌用藥物治療好了,生活習慣的保養上仍然要改變,例如不透氣的鞋子、不吸汗的襪子等,都要換掉,足部衛生的維持也要徹底,尤其腳部多汗的人,或是糖尿病患者,更要小心。
5.沒有對症下藥:
許多人認為香港腳是小病,習慣自行到藥局買藥,藥局常使用所謂四聯藥膏,也就是包含抗黴菌、抗細菌、類固醇和止癢等四種成份的藥膏,標榜同時治療不一樣的疾病,雖然其中的確含有抗黴成份,但是因為類固醇的成份常會使皮膚免疫力降低,即使黴菌已經暫時被殺死,很容易又再復發,最好能使用單一抗黴成份的藥膏,效果較佳
6.根本不是香港腳:
許多病人以為是香港腳,而自行到藥局買藥,然而腳底的疾病包羅萬象,有時侯根本不是香港腳,因此持續使用抗黴菌的藥也不會有效,所以長久不癒的香港腳一定要經由專科醫師診斷,確定是否為香港腳。
臨床用藥:
外用藥物:
1. 抗黴菌藥:單就抗黴菌的成分來說,Terbinafine是目前被認為最有效的藥膏,一天只要於患部擦塗一次,香港腳只要擦塗一到二個月就會好了。
商品名是Lamisil(療黴舒噴劑 凝膠 乳膏 油劑),屬Allylamine
類藥膏。克黴足噴劑 10公絲/公克 45ml (0800-223668)
2. 溶解角質劑:含水楊酸salicylic acid與苯甲酸(安息香酸)benzoic acid,
如百膚安(長安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含Urea、Salicylic,
適用於長期嚴重角化的香港腳。
水楊酸軟膏-速必舒(30mg/Benzoic acid 60mg大塚)、
速立康(Salicylic acid 25mg/gm生達)
3. 抗發炎止癢藥劑:如Clobetasol (Dermovate(戴摩膚) 5 gm/條)、
普膚(Doxepin HCl 50 mg Ichderm 普膚乳膏 美時)
4. 鞋粉:1.香港腳-足康(長安)
2.除鞋臭-Lysol來舒消毒液
3.中藥鞋粉-雅潔
5. 在塗擦藥膏時為促進藥物的吸收,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最好在清潔腳後,擦乾,然後再塗抹藥膏。
口服藥物:
1. Terbinafine(Lamisil 療黴舒 250mg錠)、Itraconazole(Sporanox 100mg)、Fluconazole(Diflucan 50mg/Cap泰復肯)等為最常用於皮癬菌的口服藥物。
2. 特別是針對高度角質化部份(厚皮),或久治不癒和沒有耐心每天擦藥的患者。
3. Lamisil(療黴舒)每天1次 總共服用15-30天
4. Diflucan(泰復肯)150mg 一週一次,至少需服用6週。
5. Sporanox 適撲諾 100-200mg 每天1-2次 總共服用15-30天
6. 服用口服抗黴藥物的先決條件是必須肝、腎功能正常,且沒有服用太多其他藥物。如果吃過藥後會皮膚搔癢、起紅疹,就停藥提前就醫。如果會食慾不振、疲倦嗜睡,也應該告訴醫師。絕大多數的藥物反應在停藥後會自然消失。
水泡型:早上-Terbinafine 晚上-Clobetasol (Dermovate(戴摩膚) 5 gm/條)
角化型: 治療常合併去角質的藥膏擦較好或用醫足先泡去角質然後再擦藥膏才能使藥效吸收入皮膚。 泡腳注意事項:1. 水溫要夠熱 2. 水高淹過腳即可
足癬洗劑處方:苦參、蛇床子、野菊花、百部、白癬皮、地膚子各30克,明礬、土槿皮各15克,用水煎半小時,取汁約2000毫升,先熏後洗,再浸泡20分鐘,然後將患腳擦乾。每日1劑,洗2次,7天為1療程。經數年的臨床實踐,證實本方具有療效快、止癢好、複發率低等特點。
糜爛型:臨床上常在趾縫中出現,糜爛的情形,除了黴菌感染常合併細菌感染如綠膿桿菌。治療上可先用優錪消毒等優錪乾後再擦抗黴菌藥,並用小砂布放置趾縫處,增加通風;必要時也可投以抗生素。
「兩腳一手」皮癬病。基本上,這型病人的腳其實就是厚皮型香港腳,而病人常忽略它,來門診只是為了一隻脫皮、會癢的手。這種病人只關心自己手的問題,若醫師警覺性夠高,看到只有一手很厲害、另外一手很正常時,能仔細檢查病人的雙腳,若看到很厲害的厚皮、脫皮,那麼是兩腳一手皮癬病的可能性就很高了。由紅色毛癬菌(Trichophyton rubrum)引起的,這種菌也是人身上各種黴菌感染(如體癬、股癬、足癬、甲癬)的主要致病菌(至少佔六十%至七十%以上)。以上所提的厚皮型足癬及兩腳一手皮癬病,最好還是以口服抗黴藥治療較為可靠、有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