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3日星期一

新农村路在何方? ― 春节回乡见闻和感想

过去的十年中,国家连续多年出台一号文件,集中精力解决了农村的部分问题,缓解了农村问题的持续恶化。但是,十年过去了,农村问题指标而没治本,问题依然存在,甚至是被表面的繁华掩盖而积蓄起来了,如果处理不慎,哪一天爆发出来,依旧可能成为社会动荡的一大诱因。

过去十年,所做工作实际上就是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问题,增加了对农村的投入。但对于农村的去向,农民的将来,农业的维持,都没有很好地解决方案。所以,一旦工业本身出现问题时,无法支撑对农业的投入,三农问题必然会出现报复性的反弹,从而成为社会动荡的大问题。

这次回家,发现农村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在此我做一些尽可能的客观描述,以供大家参考。

一农民问题。在这些年的社会发展中,农村的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子中一部分人家,通过读书和工作等方式,跳出了农门,几乎和村子联系很少了。而另外一部分人家,通过早年在外打拼,赚的第一桶金,如今就发家致富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留在村中,通过外出打工或打临工等方式获得经济的来源。对于这部分人,他们的特点是通常文化水平低,与父辈相比,缺乏那种吃苦耐劳的性格,同时,极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影响,因此,道德底线较低,也缺乏法律的意识。

对于村子中格局的形成,外出人员由于回家较少,影响较少,所以,几乎是由生活在村中的村民自发形成。影响村风的因素主要包括基层政府引导、经济基础和社会思想等因素。

在这些因素中,基层政府基本处于瘫痪状态,甚至是退出状态,所以,那种影响处于宏观,而非微观。自然村的自治,大多是通过血缘关系来决定一切,那个家族人多,能打架,那这个家族自然获得了话语权。而公共权力,也就是基层机构,对此即无心,也无力,大多是采取了默认态度,只要不出人命,就看不到政府的那只调解的手。虽然,宗族的影响曾经在农村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解放后的数次运动,早已经打破和清扫干净了那些封建的残留,只是,如今公权力的退出,留下来的真空亦不知道怎么填补了。

农村的经济基础,也就是经济来源,主要是来自打工收入。土地的产出已经微不足道,分的土地的作用只有这么几个作用,一是获得国家的补贴,二是卖地所得,三是变成自家的宅基地。所以,在取消农业税之后,土地与农民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农民和土地之间已无那种依附关系了。对经济利益的争夺,也正成为农民潜意识的一种行为。在这个经济利益的争夺中,法律和公权力都成为旁观者,只要不死人,决定的标准只有两条,一是家族的力量,二是暴力。

对于现代的农民,在外界思想的冲击下,变得自暴自弃、麻木不仁和自私自利的个体,血缘关系成为判断利益共同体的基本依据,除此之外,金钱是所有行为驱动的根本动力。村子中稍有能力的,都尽可能的离开村子了,留下来的,大部分素质相当的差。整个村落的道德底线早已荡然无存,也无人有此能力改变现状。想在村子中做事,一是有钱,二是有权,三是有人,四是出卖肉体。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