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2日星期六

pip � pip安装和使用教程


pip  是一个安装和管理 Python 包的工具 , 是 easy_install  的一个替换品。本文将详细说明 安装 pip 的方法和 使用 pip 的一些基本操作如安装、更新和卸载 python 包。

一、pip安装

安装pip的方法非常简单, 首先下载一个python程序, 然后运行这个程序即可. 这个是在线安装.


$ python get-pip.py
如果不能联网, 可以到这里 下载, 然后按照压缩包的说明安装即可.

如果要安装pip的开发版本, 使用以下命令即可:


easy_install pip==dev
开发包源码下载地址: pip 开发版本 
二、常用 pip 操作

pip的基本操作包括安装,升级和卸载 python 包, 使用如下命令即可, 以 simplejson 包作为例子.

1. 安装python包


$ pip install simplejson
2升级python包

$ pip install --upgrade simplejson
[... progress report ...]
Successfully installed simplejson
3. 卸载python包

$ pip uninstall simplejson
Uninstalling simplejson:
  /home/me/env/lib/python2.7/site-packages/simplejson
  /home/me/env/lib/python2.7/site-packages/simplejson-2.2.1-py2.7.egg-info
Proceed (y/n)? y
  Successfully uninstalled simplejson
如需要更多 pip 安装和使用的教程可以到 pip 英文文档  网站查看。

参考文章

pip 1.1 安装和使用教程   – 英文, 简单介绍了pip的各个方面, 包括pip安装和使用教程。

digitalocean vps 你需要知道的”秘密”


digitalocean
如果你想购买家的低价高性能VPS,首先你需要知道的大体情况是:提供的VPS是基于KVM虚拟的,采用的是SSD硬盘,服务器端口是G口,有纽约、旧金山、阿姆斯特丹3个数据中心,分按小时和包月收费,在后台有免费备份、API、免费DNS、支持console access! 官方网站: www.digitalocean.com

还有下面这些问答对你有帮助!【或许你想了解:digitalocean简单测评(512M旧金山)

不能超过流量吧?或者说超过流量要罚款收费?
回答:We do not yet have traffic statistics available. Until we make those available you will not be charged for any bandwidth in excess of what your plan allows. 虽然官方的FAQ里面明确的说了要收费,呵呵现在其实是不限制流量的!

可以挂PT么?
Restrictions running Torrents for download or Seed Servers 不许!

如何换IP ?
新建一个VPS,然后删掉原来的VPS,直接删掉原来的VPS然后再新建VPS的情况下IP是不变的!

超售的很厉害啊,你看IO只有二十多M?
dd if=/dev/zero of=test bs=512k count=4k oflag=dsync
2147483648 bytes (2.1 GB) copied, 94.7108 s, 22.7 MB/s
答曰:SSD的IO不是这个命令!试试这个hdparm -t /dev/sda

母鸡的带宽多大?
1000M端口!

目前哪个数据中心比较适合国内网友?
旧金山在美国西海岸,国内最为适合!据说将来会开发亚洲数据中心,可能在新加坡、香港、日本,可能性最大的估计是日本,带宽充足,而且对手linode也在日本有节点。

有没有在线沟通方式?
有,下面这个 http://webchat.freenode.net/?channels=&uio=d4

支持什么付款方式?
信用卡和paypal

的有下载测速没?
有,看这里
旧金山数据中http://speedtest-sfo1..com/
纽约数据中心http://speedtest-ny1..com/
阿姆斯特丹数据中心http://speedtest-ams1..com/

支持退款么?
不支持退款!

在按小时收费的情况下,我新建一个VPS会收费么?
会,按照每新建一个收一小时的费用!

15 Tools for Monitoring a Website's Popularity

As a web designer or developer building a site, it’s helpful to first scout similar websites (i.e. the competition) to help you mak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decisions. Knowing what websites work and which ones tank can give you insights and inspiration on what design elements, website features, and website content is effective.

To help you in your analysis, here are 15 top-notch, free, and simple web tools to help you learn more about a particular website.

1. Yahoo! Site Explorer

Yahoo! Site Explorer - screen shot.

Site explorer allows you to inspect certain aspects of a URL. The "Inlinks" feature shows you details about web pages that link back to the particular URL you are exploring. Site Explorer gives you some insights on how popular a website is based on how many web pages are linking to it.

2. Compete

Compete - screen shot.

Compete is a web-based analytics tools that allows you to compare the traffic statistics and trends of up to three websites. It gives you an estimate of how many unique visitors and page impressions a website gets and how fast a website is growing in popularity (called Growth Velocity).

3. Quantcast

Quantcast - screen shot.

Quantcast is another popular site traffic measuring tool. Quantcast allows publishers to "Quantify" their website – a process in which you place a script in your web pages so that they can measure your traffic statistics directly. With that said – sites that aren’t quantified may not have accurate/complete data  and many people aren’t comfortable about placing third-party scripts on their websites.

4. Alexa

Alexa - screen shot.

Started in 1996, Alexa is the most popular traffic ranking service today. It tracks traffic statistics of websites and provides a numerical rank based on the data that they collect. You can find a website’s Page Views and Reach (the % of internet users that have visited the website).

5. Feed Compare

Feed Compare - screen shot.

An effective way to determine a website’s popularity is by tracking its RSS feed subscriber trends. If a website uses FeedBurner – the leading provider of RSS feeds services – you can use Feed Compare to see trends in subscribership from websites and compare growth/decline of subscribers for up to 4 feeds at one time.

6. popuri.us

popuri.us - screen shot.

popuri.us is a tool that can help determine how popular a URL is based on web services and statistics such as Alexa, Technorati, Delicious bookmarks, number of subscribers, and more. It’s a one page tool that gives you a quick overview of how popular a website is. popuri.us even gives you the option to post a widget on your site to display your popularity.

7. socialmeter

socialmeter - screen shot.

socialmeter is a web tool that scans how popular a web page is throughout major social websites such as Digg, Stumbleupon, and Delicious. It gives you a "socialmeter score" which is currently just a summation of the results found (useful for comparing social media website popularity of different websites).

8. TweetVolume

TweetVolume - screen shot.

Another way of monitoring a website’s popularity is to see if people on Twitter are talking about it. TweetVolume allows you to search key words and phrases (i.e. – a website’s name, URL, author name, etc.) to see how many tweets have mentioned your search terms.

9. Quarkbase

Quarkbase - screen shot.

Quarkbase is a comprehensive web tool that presents a myriad of information about a website. Quarkbase has a "Social Popularity" tab that shows you information about a website’s popularity among social media sites like Digg, Stumbleupon, and Delicious.

10. BlogPulse Profiles

BlogPulse Profiles - screen shot.

If you’re interested in finding data about a specific blog or blogger, The BlogPulse Profiles tool is a simple web application that provides a blog’s rank, how often it’s cited in other blogs, and other information such as how many posts are published each month and blogs that are similar to it.

11. Technorati Blogging Central

Technorati Blogging Central - screen shot.,

Technorati is the leading blog search engine. Technorati’s Blogger Central allows you to see the ranks of a particular blog to gauge its popularity among the 128 million+ blogs in the world. You can find the Top 100 blogs in Blogger Central. Technorati determines a blog’s rank by the number of reactions (links that go to the blog) it has.

12. Statbrain.com

Statbrain.com - screen shot.

Statbrain.com is a simple tool that tells you how many visitors a website receives per day.

13. Cubestat

Cubestat - screen shot.

Cubestat is another simple web tool that provides you with a host of information about a website’s popularity daily page views. What’s unique about Cubestat is that it estimates a website’s monetary value (in U.S. dollars) – the more expensive the website is, the more popular it is.

14. dnScoop

dnScoop - screen shot.

dnScoop attempts to estimate the value of a website based on factors such as links pointing to the domain, popularity of the domain, page rank, traffic, and more.

15. WebsiteOutlook

WebsiteOutlook - screen shot.

WebsiteOutlook allows you to determine a website’s popularity based on its estimated value, daily page views, and revenue.

What’s your method of measurement?

How do you measure a website’s popularity? Are there tools and web services that should be on this list? Share it with us in the comments!

Bitvise Tunnelier 自动登录


一直使用的翻墙方法是SSH+Firefox下的AutoProxy,本地的SSH->HTTP代理用的是myentunnel,这个东西貌似不太稳定,总是掉线,虽然设置了断线后自动重连,但看着那个小锁老是变黄,也等得心急。于是改用Bitvise Tunnelier来提供本地的SSH->HTTP代理,这个工具不错,设置项也不较多,但是Options里边没有开机自动登录的选项,这个很不爽,每次开机之后还要点一下,再最小化。于是在网上搜了一下,找到了解决方案:

在Windows的Startup菜单中放入Tunnelier的快捷方式,然后右键单击,查看其属性,在Target一栏中增加一个启动参数:

-loginOnStartup

如图所示: 

tunnelier_auto_login

再次启动的时候,Tunnelier就可以自动登录并最小化到托盘了,很方便。

12306:分布式内存数据技术为查询提速75倍

背景和需求

  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网站(www.12306.cn)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实时交易系统之一,媲美Amazon.com,节假日尤其是春节的访问 高峰,网站压力巨大。据统计, 在2012年初的春运高峰期间,每天有2000万人访问该网站,日点击量最高达到14亿。大量同时涌入的网络访问造成12306几近瘫痪。 中国铁道科学院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作为12306互联网购票系统的承建单位,急需寻求办法解决问题。

  成功解决:速度提高75倍以上

  2012年3月开始,铁路总公司(原铁道部)开始调研、改造12306。2012年6月选择了Pivotal GemFire分布式内存计算平台(Distributed In-memory computing)改造12306,由铁科院项目小组负责人王明哲主任和资拓宏宇(IISI)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铁科院主管朱建生所长领导下提供技术实 施。一期先改造12306的主要瓶颈——余票查询系统。9月份完成代码改造,系统上线。2012年国庆,又是网上订票高峰期间,大家可以显著发现,可以登录12306,虽然还是很难订票,但是查询余票很快。2012年10月份,二期用GemFire改造订单查询系统(客户查询自己的订单记录)。2013年春节,又是网上订票高峰期间,大家可以显著发现,可以登录12306,虽然还是很难订票,但是查询余票很快,而且查询自己的订票和下订单也很快。

  根据系统运行数据记录,技术改造之后,在只采用10几台X86服务器实现了以前数十台小型机的余票计算和查询能力,单次查询的最长时间从之前的15秒左右下降到0.2秒以下,缩短了75倍以上。2012年春运的极端高流量并发情况下,系统几近瘫痪。而在改造之后,支持每秒上万次的并发查询,高峰期间达到2.6万个查询/秒吞吐量,整个系统效率显著提高。如上图所示。

  订单查询系统改造,在改造之前的系统运行模式下,每秒只能支持300-400个查询/秒的吞吐量,高流量的并发查询只能通过分库来实现。改造之后,可以实现高达上万个查询/秒的吞吐量,而且查询速度可以保障在20毫秒左右。

  新的技术架构可以按需弹性动态扩展,并发量增加时,还可以通过动态增加X86服务器来应对,保持毫秒级的响应时间。

  梦里寻它:技术革命一步跨越三代

  12306能够取得这样翻天覆地的效果,靠技术上的小修小补是不可能的,必须有全新的思路,能够给性能提升带来杠杆式的作用。12306发现GemFire分布式内存数据平台就是这样一种技术。

  GemFire分布式内存数据平台的技术原理如上图所示:通过云计算平台虚拟化技术,将若干X86服务器的 内存集中起来,组成最高可达数十TB的内存资源池,将全部数据加载到内存中,进行内存计算。计算过程本身不需要读写磁盘,只是定期将数据同步或异步方式写 到磁盘。GemFire在分布式集群中保存了多份数据,任何一台机器故障,其它机器上还有备份数据,因此通常不用担心数据丢失,而且有磁盘数据作为备份。 GemFire支持把内存数据持久化到各种传统的关系数据库、Hadoop库和其它文件系统中。

  大家知道,当前计算架构的瓶颈在存储,处理器的速度按照摩尔定律翻番增长,而磁盘存储的速度增长很缓慢,由此造成巨大高达10万倍的差距(如上图)。这样就很好理解GemFire为什么能够大幅提高系统性能了。

  按照计算与存储的关系,我们可以将计算架构分为四代:

  第一代,基于磁盘的单一系统:计算过程中需要从磁盘读取数据。小型机、大型机是其中的佼佼者,将单一系统的性能做到极致。

  第二代,基于磁盘的分布式集群系统:计算过程中需要从磁盘读取数据,但通过分布系统将数据分散到不同的服务器磁盘上,提高整个系统的处理能力。目前很多大型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公司采用基于X86服务器的分布式集群系统,依靠海量的X86服务器部署解决高流量并发的问题。

  第三代,基于内存的单一系统:将整个数据库放在内存中,计算过程不需要从磁盘读取数据。整个系统的性能取决于单一系统的性能。传统的内存数据库就是这样的系统,对于企业级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访问速度的问题,但面对海量数据或是海量并发访问的扩展性问题就无能为力。

  第四代,基于内存的分布式集群系统:GemFire就是这样的系统,并行计算是其关键技术之一,因而可以通过增加服务器部署规模,在内存计算的基础上,线性扩展性能。

  12306之前采用Unix小型机架构,采用GemFire技术改造成Linux/X86服务器集群架构,就意味着一下跨越三代。从小型机到大内存X86服务器集群,不仅让性能提升了一个数量级,而且成本也要低得多。

  GemFire是Pivotal企业级大数据PaaS平台的一部分。Pivotal公司的企业级大数据PaaS平台主要有三个层次:云基础架构 层Cloud Fabric、大数据基础架构层Data Fabric、应用开发基础架构层Application Fabric。GemFire属于大数据基础架构层,此外,Greenplum数据库也属于这一层;云基础架构层的技术是Cloud Foundry;应用开发基础架构层的技术是Spring Framework和RabbitMQ等。

  对于此次引入GemFire技术的改造,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朱建生表示:“通过技术改造解决了困扰我们多时的尖峰高流 量并发问题,让全国人民不再因为技术原因而抱怨,我们终于舒了一口气。Pivotal GemFire分布式集群内存数据技术对整个技术改造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同时,感谢Pivotal公司及其实施方项目团队的努力,在技术开改造过程中确保 旧系统顺畅运行、旧系统到新系统平滑迁移,快速实现新系统的上线。”

本文转载自: http://www.ctocio.com.cn/cloud/120/12820120.shtml

互联网金融P2P:如何做好关乎生死的风险控制?!

以下内容根据积木盒子创始人董骏在i黑马网12月22日在3W咖啡举办的互联网金融沙龙上的演讲整理,i黑马后续还将有互联网金融沙龙精彩干货刊出,尽请期待。董骏有华尔街跨国银行工作经验,曾就职于以色列最大银行(BANK HAPOALIM)任结构投资经理,管理超过40亿美元的资产。

2008年回国创业创立了恒信悦华(Credit Heng),用不到5年的时间带领恒信悦华成长为国内外资机构在华投资的最大融资担保公司之一。期间积累了丰富的中国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领域经验,2013年创办了积木盒子。

我是一个进入互联网行业的传统金融行业从业者,之前有过五年做交易员的经历,08年回国第一次创业,拿着老外的钱做了几十亿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业务。2011年上了商学院,很多人(在那里)重组了家庭,我重组了事业。

银行垄断之下,P2P的巨大机会

互联网金融P2P行业的机会很大,不一定要忽悠,不一定要跑路,就能有很好的机会和利润。大家都知道,中小企业在市场上实际已经是中国GDP的主力军了,但他们在融资过程中不是(要)进"衙门",就是找亲戚。

简单来说,银行和信托这种比较高端的机构的服务总是有很高的门槛,虽然融资成本还不错,但是提供的服务比较固定。绝大部分的银行产品或者信托产品都是一年期的产品,而且很多时候要提前还款。如果银行找不了,中小企业就要找小贷公司,但这都是亲戚朋友的信任,所以不是有效的市场,带来的结果就是融资成本比较高。

中国中小企业只有3%能从传统金融平台拿到融资,中国中小企业有比较大的理财需求和非常巨大的融资需求。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一个是不愿意做,一个是不会做,即使愿意做也不一定做好,留给了我们很多空间来进入这个行业。这个市场,只要我们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就可以给很多人造福利。(i黑马认为,这才是互联网金融真正的机会。银行,是国家正常运行的"工具",无法颠覆,而互联网金融真正的作用是去补充银行无法做好的金融服务,而这其中任意的垂直市场就能达到千亿规模。)

P2P互联网金融的关键:风险控制!

说到现在的互联网金融P2P,因为各种各样大的背景,所以不得不说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中国的互联网金融P2P需要非常重视,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中国P2P市场跟国外P2P市场不一样,中国人的理财不太成熟,在风险管理和判断自己的收益基础之上,还不能做非常合理的选择。所以,P2P虽然只是一个信息中介,但是承担了一个准金融机构需要承担的信用风险。所以,在做P2P的时候要非常注意怎么样把控这个风险。

二、银行,关键是可以用牌照聚集一个"资金池",然后提供可选择的金融服务,资金池本身也为银行抵御了很大的风险。而互联网金融P2P是没有资金池的,面对那么敏感的理财人群体,对风险控制的要求非常高。

因为这两个原因,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对风险的定位,应该是生死存亡的问题,而不是整个大模式下的一个小问题。

P2P企业面对的四种风险

主要有四种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欺诈风险。

信用风险:比如做公司的,他可能借款就是去买车,因为他的习惯问题、道德问题,到了还款时间他不还款,或者还不出款,这是信用风险。

市场风险:如果同样的公司借了款买了车,但由于油价上升让他没有赚到原来想的利润,这叫市场化风险,比较大的市场化风险就是金融危机,比较小的市场风险就像钢贸、能源一系列区域市场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从理财人角度说,我投资但是有时候会有急用钱的情况,我投资到变现到底有多方便?就是流动性风险。

欺诈风险:其实可以通过很好的尽职调查来避免,这种风险是正规的P2P平台都基本可以避免的。

P2P如何进行风险对冲?!

如果是一个二级市场、债券市场,其实有很多好的工具可以对冲这些风险。信用风险有CDS、体系性风险有CDU,流动性风险可以买卖期货来获得。但是P2P这个市场还没有到达那个地步,没有二级市场的流动性我们怎么规避风险呢?这里说了三个主要的风险对冲模式:

一、信用风险。中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是没有捷径可以走的,一个是通过严格的审核,一个是靠担保。

二、市场风险。市场风险,要不断"分散积木盒子里的积木",还有债券化的设计。

三、流动性风险。大部分P2P平台都看到了这样的风险抵御措施,一般都是提供一些比较短期的项目,或者让理财人进行债权转让变现。

很多时候流动性是一种附着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如果都不好的时候,流动性风险也随之不好,虽然提供了一些价钱转让的功能,也可能在其它风险发生的时候流动性风险也变得非常高。

那我们到底是怎么管理这几种风险的?

关注中小企业的生态圈

首先从项目源头来说,虽然中小微企业,大家一听就头大,因为比较散、比较乱,银行不愿意做的原因是,每个项目上的投入可能不能覆盖成本。但我们认为中小微企业都不是独立的,其实他们都生存于大的生态圈里。例如,丽江古城,这就是一个生态圈,里面有上千家小的企业或者个体户,他们有非常好的现金流,但很难拿到银行的贷款。还有商超的一个货架,这个货架上至少看见的就有十个不同的中小企业在后面。第三种是一些大的生产商的经销渠道,也是中小企业附着的一些大的生态圈。

所以,我们找到一些生态圈,通过生态圈掌握中小企业的一些背景或详实数据进行业务拓展,我们叫做"核心商圈或者叫做线下大数据"。BAT做互联网金融,他们有他们生态圈里的数据,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不在线上做业务,那我们需要掌握他们线下的数据,来把控这种体系性风险。(这也是创业者的新机会,i黑马注意到所有不惧怕BAT巨头的互联网企业都有一个特征――具备线下基因。纯粹做互联网时代已经过去。)

审核方面是怎么控制风险的?三个方面:逻辑、运营、技术

逻辑:

逻辑方面,传统银行做中小微企业金融没有什么创新,还是投资式的,呈现一份风险报告供风险管理部审批。这上面有三个比较大的风险:首先效率不高;二是质量不高,信贷经济必须是个万金油,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项目都需要学一遍这个产业里的特点,要熟知各个部门和机关,才能把这个案子做好;第三就是道德风险,因为如果一个企业主只面临一两个人做这个案子的话这中间会有非常多的可能性会产生道德风险。

这个传统模式流程不能避免,但我们把它从另外一个角度做了一些优化,这四个方面就是我们优化的手段:化整为零的线下分工、效率优化、信息系统和细节至上的知识管理,工业化,把这些模块打碎,结果就是我们以更低的成本、更优的质量判断企业风险,这是我们在风险审核上面创新的逻辑。

运营:

我们创新的运营模式是这样子,就像一个流水线,我们把中小微企业整个案子打碎成了一个流水线,每个方面都有既定的人、既定的角色进行优化,可想而知,一个企业从进来、出去需要很多人,这些人很多时候是并联工作的,而且每个人可能只专注一个方向,到最后一个中小企业面临那么多人的时候道德风险就很难产生,这是我们的运营商的概念。

技术:

技术方面,简单举两个例子,现在我们在收集数据的时候不外基于传统借款人自己提供材料这么个单一模式,比如我们用移动客户端采集客户的一些信息、照客户一些照片,移动互联网可以打上一个GPS或者时间的标签,GPS的位置可以和我们收集来的企业租赁合同或者登记信息进行比对,一部分的风险就防控住了,这是我们用技术解决传统案子的一个例子。

第二个例子是在后台做数据挖掘的时候,现在如果已经有了几百个或者几千个中小企业的数据,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数据的比对,对数据关联性查验来找到风险点。

简单来说,每个中小企业所有信息到了我们的平台上面,我们不但知道它是什么样的数据,这个数据可比、可计算,我们还知道这个数据到底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来的。我们还能知道这些数据的源头,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证件、资料、数据,进行获取,360度的数据报告可以让风险管理更放心地做案子或者风险审核。

市场风险如何规避?!

市场风险或者体系性风险,我们对于很多的模式也有些研究,大概几种方法。以积木盒子为例。

第一个,健康的项目,通过我们刚才说的,通过控制风险去把控项目,只要是靠谱的项目在平台上出现风险的几率会低一些。

第二个是企业的互保机制,抵御市场风险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第三方担保和互保机制。互保的机制,如果一个项目出现了问题,几个企业的互保机制会互动,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

第三个担保公司,因为担保公司本身的风险是跟企业风险相对独立的,所以起到了对冲作用。

第四,很多平台也建立了合规的资金池,资金池可以在前面三种风险都发生的情况下还可以为理财人规避风险。这个是现在大概一个模式可以规避市场风险的方法。

我们也一直在探索这四种方法怎么样去组合能为理财人规避绝大部分市场风险。

四大P2P模式,风控侧重点有何不同?!

现在来看看第一种类型:小微信用贷款平台,主要以宜信、人人贷为代表,这类平台以几万至多几十万级别的信用贷款为主:

信用风险偏大 :因为单个项目小造成可投入的调查及审核资源有限,项目的信用风险偏大。不过随着数据获取手段的创新和积累可以逐渐改善;

流动性风险小:这类平台因为时间比较长,活跃的理财人众多并且有债权转让功能,供需双方两旺。只要不发生信任危机理财人变现能力一般不错;

市场风险小:由于服务的借款人以几万到几十万的微信贷款为主,同时有覆盖数个区域,分散的效果已经初见成效。

第二种类型:有金融机构作背书的平台,比如平安陆金所、招行小企业e家,这,比如平安陆金所、招行小企业e家,这类平台以自身银行体系的产品为基础,现已推出小额信用贷款和相对高额企业贷款:

信用风险低:金融机构资源条件好、经验丰富,可以高效整合银行业务渠道的客户及数据来挖掘优质项目;

流动性风险低:由于机构提供的强大信誉背景,使得债权转让非常容易;

市场风险中等:因为由发起机构出具信用背书,机构本身的整体资产质量和保证能力是关键,由于综合性金融机构涉足领域众多,在各个板块都有可能受到某类市场风险的冲击而影响信用背书质量,所以这类平台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如独立的一套保障体系来得简单有效。

当然,机构P2P除了收益低以外还让投资人放心得投资如存款,完全不考虑项目的情况,个人认为这是机构做P2P的双刃剑,客户没有活跃的信息需求和产品问题。

第三种类型:资源整合型平台,新出现的一些平台在尝试,主要把项目的推荐和尽量外包给有业务来源和风险管理经验的合作伙伴:

信用风险中等:由于项目的调查部分或全部外包,间接了解的信息不如直接调查来得稳定、主动;不过因为第一天就借助了合作对手既有体系,可以较轻松地获得对方数年积累的项目经验和资源;

流动性风险中等:由于还在培养新理财人阶段,债权转让的需求不强,要变现一般需要付出议价;

市场风险由大致小:由于项目簇拥在合作机构周围,合作机构数量有限的阶段风险相对集中,不过通过不断增加合作机构最终会达到分散。

这类模式的好处是速度快,有可能在足够短的时间里做得足够分散、足够大,并且覆盖大量的合作对象并把合作额度管理在合理范围。

第四种类型:资源把控型平台,以积木盒子为代表,以自建的数据体系控制每个项目的质量:

信用风险低:所有项目都经过平台自身团队的调查与审核,项目质量有保证;

流动性风险中等:由于项目渠道可控,平台可以选择短期的项目补足理财人的流动性需求,即将上线的债权转让也有待培养市场的需求;

市场风险小:每个积木的项目都设计了几层增信结构,既有项目方提供的公司外保证,也有第三方的担保,同时独特的项目互保基金池也形成了系统风险的防火墙。

这种模式的缺点是扩展速度慢,规模化难度高,团队选择了谨慎打法,用速度换稳定。

这四种模式没有优劣势,代表创始团队对现在市场的预判。

用户数量对抗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小,是因为平台一般都聚集了几万或者几十万的客户群,供需两旺,一旦有需求出来都可以很快的实现债权转让,所以流动性风险也比较小。一些金融机构建立的P2P平台,他们觉得自己借助自己的平台使风险会偏小,但我不是这样认为,流动性风险比较小,因为他们机构背书的问题所以需求一直都非常旺盛,我觉得他们的资源也是个累赘,平台的风险不是非常独立。

市场风险和规模相关,可能在开始的时候相对大一些,但规模一旦到了一定数量,分散性到了以后,市场风险相对会小。流动性风险相对较小,因为刚刚起步,理财人还在积累过程,需要达到一定的量才能达到流动性。

最后,关于风险控制还是个态度问题――想不想、愿不愿意规避风险。态度问题有五方面:

1.不接触资金,不给自己作恶的机会

2.不建资金池,遵守监管红线

3.确保借款需求真实,规避自融风险

4.严守授信额度内借款,规避庞氏骗局

5.最大限度的信息披露,公开、透明

RSA算法后门动摇美国科技产业信誉根基


RSA securID

Photo:Reuters / Michael Caronna

 

安全牛网点评:

棱镜门事件以来,关于美国政府操纵国际信息安全标准的“阴谋论”始终是信息安全业界最具争议性的话题。近日路透社爆料称著名加密产品开发商RSA在其软件Bsafe中嵌入了NSA开发的,被植入后门的随机数生成算法(Dual_EC_DRBG),并将其设为默认使用的随机数生成器,RSA也因此获得了NSA一份价值千万美元的合同。作为曾经的反政府监控先锋,RSA在此次事件中扮演了NSA算法后门的同谋者和传播者,这直接打碎了美国科技产业苦心经营数十年的节操。

在今年9月份英国卫报爆料NSA可破解包括VPN和HTTPS在内的大多数互联网加密技术时,卫报的安全专家当时曾指出:NSA的做法已经动摇了整个互联网的信任基础。

事实上,NSA对互联网大规模解密的能力不是一天练成的,是NSA长期的系统工程的成果,NSA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法达到目的:

1.采用秘密方法控制信息安全国际标准的制定(使可以被NSA破解的加密标准被采纳为国际标准)。

2.采用超级计算机暴力破解。(例如与IBM合作开发的定制芯片可以在数小时内破解1024位 RSA/DH密钥)

3.也是最严格保密的做法,与大型技术公司和互联网服务商合作,每年投入2.5亿美元用于与科技公司的“合作”费用。包括:a.在大型技术公司的商业产品中植入后门。b.在高科技公司里发展“自己人”。c.修改加密软件,降低信息安全产品的安全强度。

近日路透社的独家报道揭开了NSA通过“秘密操纵信息安全标准的制定”和“在大型技术公司的商业产品中植入后门”的组合手法与RSA秘密合作的内幕;如果说破解VPN和HTTPS只是动摇了整个互联网的信任根基,那么操纵国际标准,在全球互联网站、商业企业、政府部门和军工企业普遍使用的安全产品中秘密植入后门的做法,则动摇了整个美国科技产业的信誉根基。(编者按:在此次事件中,RSA和其母公司EMC公司将面临严峻的商业信誉危机,因为9月份RSA曾建议用户停止使用被NSA植入后门的安全工具,但并未告知客户该后门是RSA与NSA之间的一次高达千万美元的交易

以下是新浪科技的译文
北京时间12月21日下午消息,美国国安局(NSA)“棱镜门”监听丑闻又有新进展。据路透社独家报道,NSA曾与加密技术公司RSA达成了1000万美元的协议,要求在移动终端广泛使用的加密技术中放置后门。

两名知情人士称,RSA收受了1000万美元,将NSA提供的方程式设定为BSafe安全软件的优先或默认随机数生成算法。尽管这一金额看上去不多,但这已经相当于RSA公司有关部门年收入的三分之一。

此举将让NSA通过随机数生成算法Bsafe的后门程序轻易破解各种加密数据。RSA否认了相关的内容,并声称自己的加密算法只使用了国家认证的协议。而NSA则拒绝发表评论。

简而言之就是,NSA首先利用NIST(美国国家标准研究所)认证了这种有明显漏洞的算法为安全加密标准,然后再让RSA基于这种算法推出安全软件Bsafe。而企业级用户采购安全软件,则看到的是一个世界级企业采用NIST认证的加密标准开发的软件。

影响巨大

RSA此次曝出的丑闻影响非常巨大,作为信息安全行业的基础性企业,RSA的的加密算法如果被安置后门,将影响到非常多的领域。

据悉,RSA目前在全球拥有8000万客户,客户基础遍及各行各业,包括电子商贸、银行、政府机构、电信、宇航业、大学等。 超过7000家企业,逾800万用户(包括财富杂志排行前百家企业的80%)均使用RSA SecurID认证产品保护企业资料,而超过500家公司在逾1000种应用软件安装有RSA BSafe软件。

一位要求匿名的互联网安全专家对新浪科技表示,RSA是一种国际上通用的非对阵算法,主要是提供双因素认证功能。即把密码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 是用户设置的固定密码,另外一部分来自每个用户发放的可显示数字的硬件。该硬件基于时间、设备号和种子数计算出一个动态密码。固定密码加动态密码才构成整 个认证密码。

他介绍说,目前在国内RSA产品的应用非常广泛,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都在采用这套认证工具。在国外,不少军工、兵器类公司也都是RSA用户。美国国安局在RSA中设置后门意味着,密码动态密码部分已经被美国政府掌握。

曝光过程

RSA公司的行为令全世界震惊。该公司一直是隐私和安全的拥趸。上世纪九十年代,NSA试图通过加密芯片(Clipper Chip),监控大量电脑和通讯产品,RSA公司曾带头抵制。

《纽约时报》今年9月曾披露,NSA前雇员、泄密人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披露的文件显示,NSA研发了一种随机数生成方程式,能够在加密产品中充当“后门”。此后,RSA公司呼吁用户停用植入了这些方程式的产品。

路透社随后报道称,RSA是该方程式的主要散播者, 该公司将其植入了一款名为BSafe的电脑安全软件。

RSA在一份声明中称:“RSA的行为一直符合客户的最大利益,无论如何都不会在产品中设计或植入任何后门。RSA产品的功能和特性完全自行决定。”

路透社采访了多名RSA公司的现任和前任雇员,大多数人认为该公司接受这份合同是错误的。许多人认为,RSA公司正在偏离专注于加密产品的轨道,是这起丑闻发生的原因之一。

但也有人认为,RSA公司被政府官员误导,后者将NSA提供的随机数生成方程式描述为一种先进的安全技术。一位知情人士称:“他们(NSA)并未显露真实目的。”该人士声称,政府官员并没有告诉RSA公司,他们知道如何破解加密。

路透社认为,RSA公司的这份合同表明,NSA加强监控的一大关键策略是:系统性破坏安全工具。斯诺登最近几个月披露的文件显示,NSA正利用“商业关系”推进这一目标,但并未指明哪家安全公司充当合作伙伴。

本周,美国白宫任命了一个委员会,调查美国监控政策,这一标志性的事件让NSA成为众矢之的。该委员会称“加密是互联网信任的核心基石”,并呼吁NSA停止任何破坏这一基石的行为。

传奇历史

RSA Security公司由RSA算法的发明者Ron Rivest, Adi Shamir和Len Adleman在1982年创立,随后在2006年以21亿美元的价格被EMC公司收购。

RSA加密算法可以看作是随机数生成器,但是有些数字是固定的,密码学家能够将其作为万能钥匙通过一些内置的算法进行破解。该算法最有名的一个缺陷是DUAL_EC_DRBG,密码学家几年前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分析人士认为,RSA算法本身没什么问题,因为密钥理论上随机产生,猜对密钥如同大海捞针。但是,如果NSA确实放置了后门,那么这个算法的安全性将不复存在。

20世纪7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发起了RSA加密算法的研究,前海军陆战队员Jim Bidzos负责领导。RSA及其核心算法是由三位创始人名字的开头字母组成,这一算法的彻底改变了密码学。虽然RSA很少为公众知晓,这一加密工具已经 被大多数大型科技公司使用来保护数亿人使用的电脑。

RSA算法的核心是公众密钥加密技术。在为信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中,RSA使用了两只以数学关系联系在一下的密钥,而非使用同一密钥。编码器使用一支密钥生成信息,而解码器使用另一只来解读信息。

早期,美国情报机关担心这一算法可能会打击建构完好的既有公众密钥加密技术。斯坦福大学前研究员Martin Hellman当时负责调查这一技术,他说美国国家安全局试图说服他和其他研究人员相信这一技术没有必要推广。

随着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使用RSA算法,并且互联网发展迅猛,使用该算法的商业风险逐步增加。克林顿政府接受了加密芯片,并且强制在手机和电脑 中加入了此芯片,使得官员能够以正当理由破解加密技术。RSA公司发起了一次反对该做法的公众运功,向参与者发放印有一只沉船的海报,配以“击沉解密芯 片”的文字。

反对使用该芯片的关键在于,海外消费者会因为装有此芯片的美国科技产品可以用来从事间谍活动而拒绝购买。一些公司表示,斯诺登泄密事件之后,外国消费者就是这么想的。

白宫放弃了解密芯片,转而依赖出口控制来阻止最好的密码技术出口到国外。RSA又一次联合这个行业,并且在澳大利亚建立了一家分支机构来保证公司可以出口其想出口的东西。“我们已经成为了反抗政府活动的的箭头人物,” Bidzos在一段口述历史中回忆道。

  RSA的发展

当美国政府的出口限制令解除时,RSA和业内其他公司共同庆祝了斗争的胜利。但是,NSA不会放弃对用户数据的监控。2001年的911袭击发生后,这一需求变得更加迫切。

与此同时,RSA也在变化。1999年,Bidzos不在担任CEO一职,转而专注于从RSA脱离出来的一家名为VeriSign的安全认证公司的管理。据RSA前员工称,Bidzos在硅谷创立的RSA随后办公地点搬到麻省东部,很多顶尖工程师也纷纷离职。

同时,BSafe安全软件在该公司的地位日渐衰落。到2005年,BSafe其他开发工具总共为RSA带来2.75亿美元营收,不及公司总营收的9%。

RSA一位于2005年离职的前员工Victor Chan告知路透社,当他加入时该公司时,实验室里还只有10名员工,大家都在与NSA抗争。但后来,RSA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到2006年上半年,RSA和美国大多数科技公司一样,把NSA看作共同抵御海外黑客的伙伴。据RSA前员工透露,该公司新CEO Art Coviello及其团队依然希望被视为科技先锋,NSA正好给了他们这个机会。

 NSA总部(AFP Photo Paul J. Richards)

NSA内部开发的一种名为双椭圆曲线(Dual Elliptic Curve)的算法当时即将获得NIST(美国国家标准研究所)认证为可用于生成随机数的四种算法之一。对于面向政府客户的产品来说,NSA的认证是必不可少的,很多其它行业也行看重这一认证。

一位熟悉事件进展的内部人士称,在双椭圆曲线算法还没有通过NIST认证时,RAS就已经将这一算法用于自己的产品,随后,NSA开始向美国政府内部推行这种算法,从而促使NIST通过认证。

从此,双椭圆算法成为了RSA安全软件中生成随机数的默认算法。该公司前员工称,决策者商业领袖而非技术人员,因此并未觉得其中有何不妥。

一年之中,对于双椭圆算法的质疑声从未间断。密码学权威Bruce Schneier在一篇文章中称,该算法公式中的弱点“只能被称为后门”。在今年9月“棱镜门”事件曝光后,RSA公司呼吁用户停用包含双椭圆算法的产品。

不同于20年前的加密芯片之争,该公司对公众透露的信息非常有限,也不愿谈论NSA的干涉对公司与客户的关系有何影响。

白宫则表示,考虑通过本周成立的委员会的努力,根除一切破坏密码的行为。

原文链接:Reuters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或编译,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并保留原文链接: 文章来自安全牛

马云的小烦恼:虚拟信用卡内测半年仍难产

 信用支付仍在内测,众多细节恐将调整,具体细节和推广时间仍不便公布,银行理性看待冲击

  理财周报见习记者 黄杰/文

  从3月下旬开始内部测试至今,阿里金融的信用支付仍未掀起盖头,但这丝毫不影响外界的关注和猜测。对于这一功能与运营模式高度类似于信用卡的产品,阿里金融始终不愿透露更多细节,包括内测的结果、推广时间,只留下一句“还在优化中”。

  虽然阿里不愿承认信用支付属于信用卡业务范围,但这一产品概念甫一放出,便迅速吸引了众多淘宝客的眼球,同时也挑动了银行业的神经。

  拥趸与质疑者讨论激烈,我爱卡CEO徐志云预测,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将平分天下,实体卡与数字卡平分天下,艾瑞咨询分析师谢春认为信用支付谈不上冲击,而有银行信用卡中心业内人士则表示很期待,也看好其前景。

  “虚拟信用卡”

  按照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的观点,中国不需要再多一家金融公司,但中国缺一家真正专注服务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公司。

  3月初,阿里迈出走向金融服务公司的关键一步,成立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紧接着,阿里金融宣布对信用支付产品进行内测。

  根据阿里金融的规划,信用支付是根据阿里金融积累的用户交易数据,挖掘用户的信用状况,进而对用户进行授信。目前关于授信额度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是1-5000元,而另外一种则是最低200元,最高5000元,具体额度阿里金融方面并未予以透露。

  可以肯定的是,信用支付是针对小额消费信贷用户群。3月1日,淘宝网信用支付买家签约功能上线翌日,已有超过130万家店铺开通,根据阿里金融介绍,开通信用支付的买家,将在商品也显示相应LOGO,消费者只能在开通商户处申请信用支付。

  根据阿里3月披露的信息,信用支付的贷款资金将由合作银行提供,而阿里巴巴旗下重庆商城担保公司则将为其提供风险担保。与银行信用卡相似,信用支付也将收取一定手续费,已有的方案是从商户中收取0.8%-1%的手续费,其免息期为38天,逾期后基准利率上浮50%进行罚息。

  对于信用支付的风控,阿里预计建立一套催收体制,首先是短信通知,然后语音催收,最后人工催收、上门催收,而催收一年仍不还款者,将终身不能享受阿里一切业务。

  从授信、盈利、还款等模式,信用支付都与银行信用卡业务高度相似,因为外界也更乐于将其称为针对线上用户的“虚拟信用卡”。

  阿里金融的局

  对于为何推出信用支付产品,阿里金融事业群总裁胡晓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因为阿里之前的支付工具仍旧太薄弱。

  根据胡晓明的介绍,信用支付将仅限于无线客户端使用,暂时不对PC用户开放。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胡晓明解释称,2012年支付宝通过手机银行完成支付的成功率是38%,这就意味着有超过六成的用户创建交易后支付不成功。

  彼时在推介信用支付产品时,胡晓明透露4月信用支付会在浙江、湖南两省试点推行。但阿里金融公关部给理财周报的回复中予以否认,其负责人葛瑞超表示,目前信用支付仅仅是在阿里巴巴集团内部进行测试,而产品经理也在对细节进行优化调整,调整之后的细节或许将大不同于之前计划,但具体细节和推广时间仍不便公布。

  对于信用支付迟迟未能推出的原因,艾瑞咨询分析师谢春认为,这一产品内测半年仍未推出,更可能的原因在于阿里希望其与集团更多的金融业务相关联,信用支付的构想不仅仅在于提供一个类似于信用卡的结算工具,它将与后续的小贷、担保、保险等业务相互打通。“纯粹的产品研发用不了那么多时间,此外,因为阿里金融属于金融创新业务,其推开也需要获得监管层的业务许可。”谢春说。

  这一观点得到了葛瑞超的认同,葛瑞超介绍,阿里金融就信用支付业务与监管层保持着密切沟通,从整体来看,这一产品是从数据来挖掘用户的消费行为,再通过对消费行为的分析,进行产品设计与开发,这一支付产品的建立,有利于阿里金融整个支付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自成立以来,阿里金融在包括银行、基金、保险等领域动作频频,根据阿里金融方面的介绍,信用支付产品正与更多的银行商量信贷资金合作,已有合作对象是上海农商行、民生银行(7.67-0.13-1.67%),根据胡晓明此前的介绍,信用支付到年底的总体规模大概在四五亿元之间。

  银行业乐观看待

  尽管胡晓明和葛瑞超都否认阿里金融将成为一家银行,信用支付也谈不上颠覆银行信用卡业务,但这不能打消业界的讨论和顾虑。

  基于中国庞大的网民数量,以及如火如荼的移动互联网趋势,我爱卡CEO徐志云十分看好支付宝这一业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徐志云甚至认为支付宝本身就是一个信用卡,而摆脱实体卡的束缚后,阿里可以直接把贷款和信用发放到用户的手机,这传统银行做不到,其也预测线上的数字卡将于实体卡平分天下。

  艾瑞咨询分析师谢春则认为,信用支付对于银行的冲击有限,首先是两者的用户群有差异,信用支付在于线上,信用卡则更多在线下。信用支付对于阿里来说,它将进一步巩固阿里在第三方支付的地位,加强已有客户群的联系、提升用户体验。虽然1%的手续费收益明显低于信用卡手续费,但相对于网上第三方支付千分之五的手续费,信用支付收益十分可期。

  华南一家股份行信用卡中心内部人士称,对于信用卡中心来说,十分期待阿里金融信用支付的推广,但信用支付能否颠覆信用卡业务,则表示有待市场检验。此外,信用支付能否通过监管层审批,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上海一家股份行信用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阿里金融的大数据平台必然会对传统银行有一定冲击,但其更多是起到分流客户的作用。长期以来,信用卡中心对于小额贷款也有所忽视。该负责人认为,信用支付其实是满足了不同的消费需求,对客户的需求再次细分,而阿里掌握了大量用户数据,市场将会十分广大。而无论是信用支付还是银行,谁对客户经营、习惯把握更准,谁就能占据更主动的位置。此外,针对阿里提到的符合信用支付的客户约有8000万,该负责人提出了疑问,这个量为用户信用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这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京东涉足虚拟信用卡业务

   京东商城于2月13日开启白条公测业务,正式涉足虚拟信用卡业务。面向个人用户的信用支付产品“京东白条”业务,最高可获得15000元信用额度,首批公测将开放50万个名额,服务费用仅为银行类似业务的一半。

    京东方面称,这是互联网金融第一款面向个人用户的信用支付产品。“京东白条”可以帮助大众消费者、网购用户在京东消费时,享受“先消费、后付款”的信用赊购服务。京东透露,将在线实时评估客户信用,客户可选择最长30天延期付款、或者3至12个月分期付款等两种不同消费付款方式。

    京东同时称,相较于传统银行,“京东白条”可在一分钟内在线实时完成申请和授信过程,而服务费用仅为银行类似业务的一半。

    从已披露的消息来看,京东“白条”与银行信用卡相似,可称之为虚拟信用卡。去年3月份,阿里巴巴信用支付项目曝光,但至今仍在内测,尚无推出日期。新浪在去年底推出了“信用宝”,在国内首度试水网络信用支付,但只限于游戏虚拟产品交易。京东的跟进,则将虚拟信用卡支付扩展到实物交易。

    据了解,白条贷款来源于京东自有资金。这与之前阿里透露的信用支付贷款来源于银行不同,意味着“京东白条”将与银行信用卡业务产生直接竞争。

    分析人士指出,京东推出“白条”服务后,如果贷款利息较低且价格优势继续保持的话,有望增加京东的销售额。对于正在上市的京东而言,这个概念有助于帮助其提高估值。如果后续京东提交IPO补充材料时,这部分的内容或许会被包含进去。□记者 侯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