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0日星期一

农行原副行长杨琨受贿被双开

杨琨
杨琨 
  新华视点:【又一个“老虎”:中国农业银行原副行长杨琨被“双开”】中国农业银行原副行长杨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巨额贿赂。经中央纪委审议并报中共中央批准,决定给予杨琨开除党籍处分;经监察部报国务院批准,决定给予其开除公职处分;收缴其违纪所得;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新华网北京5月20日电 根据有关规定,中共中央纪委对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原执行董事、副行长、党委委员杨琨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检查。
    经查,杨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巨额贿赂。
    杨琨的行为已构成严重违纪,并涉嫌受贿犯罪。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参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的有关规定,经中央纪委审议并报中共中央批准,决定给予杨琨开除党籍处分;经监察部报国务院批准,决定给予其开除公职处分;收缴其违纪所得;将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杨琨简历:杨琨,男,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2009年1月起任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行长。曾任中国农业银行人事教育部副主 任、代理业务部副总经理、市场开发部总经理、安徽省分行行长,2002年1月任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助理兼安徽省分行行长,2003年11月任中国农业银行行 长助理,2004年3月任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兼任农银汇理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长和农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董事长。2012年7月13日辞去农业银行执行董 事、副行长及董事会相关专门委员会委员的职务。
    履历:
    1978.03-1982.01南开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
    1982.01-1983.04 国家建材工业部干校干部
    1983.04-1985.03中国农业银行人事教育部劳动工资处干部
    1985.03-1990.09中国农业银行人事教育部劳动工资处副处长
    1990.09-1992.11 中国农业银行人事部劳动工资处处长
    1992.11-1994.06 中国农业银行人事教育部主任助理(其间:1993.05-1994.06中国农业银行广东省惠州市 分行副行长兼惠阳支行副行长)
    1994.06-1996.04 中国农业银行人事教育部副主任(其间:1993.02-1996.02南开大学金融系货币银行学专业在职研究生)
    1996.04-1998.06 中国农业银行代理业务部(市场开发部)副总经理
    1998.06-2000.02 中国农业银行市场开发部总经理
    2000.02-2000.06 中国农业银行安徽省分行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2000.06-2002.01 中国农业银行安徽省分行行长、党委书记
    2002.01-2003.11 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助理、安徽省分行行长、党委书记
    2003.11-2004.03 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助理
    2004.03-2009.01 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党委委员(其间:2005.09-2006.01参加中央党校第38期省部级干部进修B班学习)
    2009.01-2012.07.14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行长
    2012.7.14 辞职 

一稿多投学生被退学 浙大规范研究生学术道德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金德水和校长杨卫等共同为研究生代表发学术规范手册。(图片来源:钱江晚报)
浙江在线9月10日讯 昨天,浙江大学2012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在浙大紫金港体育馆举行。
相比本科生开学的激情洋溢,研究生开学的场面,沉静、严谨。在这场6796位新科硕士、博士的聚会上,一个关键词被鲜明地提炼了出来:学术道德。在简短的开学典礼上,有一半的环节,在倡议学术规范、遵守学术道德。
今年新一届的研究生在还没有报到的时候,就必须先通过新生系统完成除了当面核对以外的所有手续,这其中就包含了一项考试,专门考学术规范和实验安全操作。
针对这组考试,学校备了1000多题的题库,考分达到90分算合格,达不到要求的研究生,昨日就不能现场报到就读。
浙大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吕淼华告诉记者,针对学术规范的治理,浙大有三步走:有法可依,普法宣传,监督严惩。去年,有一个研一学生,写了4篇水平比较高的论文,但是他向十几个杂志投了稿(一稿不能多投),所以对他进行调查以后,严肃的处理也马上下来了:被学校退学。“从学术上来讲,他是个勤奋有才的学生,但是他没有遵守规范,破了学界的道德底线,这是为人为学都不能容忍的。”
早在2008年,浙大按照6个大类分开,分别由专业教授牵头组织学科内的资深老师,针对浙大各个大类的学术研究,制定自己学术规范,这其中包括了学术署名、论文撰写格式、发表规范、学术处分等等。
“今年是我们第一次把学术考试从开学以后提到了开学以前,目的也是为了提醒研究生们——以研究立命的你们,求是,是你们最最重要的底线。”
这几年,浙大的科研量逐年递增。比如今年,浙大投资科研的经费超过28亿元。到目前为止,浙大师生发表的高质量论文已经有4000余篇,估计今年全年能达到6000余篇。这其中,有70%的论文,是以研究生作为主力发表的。“在科研量这样大的情况下,我们的监管工作也很强力。这是一个师生联动的机制。谁碰高压线,谁出来承担,零容忍。”
学术道德规范要靠环境“养”
一场考试,一套体系,是否能规范学术道德?
记者昨日联系上了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祁鸣教授。他曾在美国任教多年,比对美国学术界的规范、诚信程度,他说: “通过一场考试,来规范学术道德,肯定没这么容易。我觉得,学术道德这个问题,需要看社会规范、社会道德建设。学问人不诚信做学问,跟他不诚信做人是相关联的,做学问的品性,包含在做人这个大集合当中。”
祁鸣说: “在美国,从事老师、股票经纪人等职业,都是要经过严格的诚信档案审核的。过往有污点的人,不能够从事这些职业。而决不是通过一场考试。”
美国学界有个约定俗成:每一个学者的学术成果,都会被假定为是诚实所为的。但是如果你一旦被查出作假,你的科研之路会被堵死,没有任何退路。
祁鸣教书的时候,就有在读硕士的留学生,出现抄袭现象,即刻被退学。
做学问诚不诚实,不是西方的月亮生来比东方大,而是看兜着月亮的天空够不够广阔:
事实上,中国自古就有很好的文化传统,信奉“人无信而不立”,这样的信仰和坚守,是利于学术道德的发展的。
做学问也需要时间,没有一项伟大的发现,是一蹴而就的。剑桥大学的校长乐思哲·博里塞维奇博士,曾经公开表示,他对学术的考评体系,抽象的直觉大于具象的论文篇数。他说,“维特根斯坦写一本哲思书,胜过我发一百篇遗传学研究论文”;
当然,做学问也是很接地气的一件事情。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保障,科学家也寸步难行。祁鸣做了一个让人吃惊的预言:“我现在就担心美国未来十年的学术状况。因为随着经济发展的衰退,必然导致科研经费的缩水,如果这种收紧,会影响到科学家的生存,那么造假的情况可能会出现。”
科学家是环境“养”出来的,保不住衣食无忧,保不住时间宽松,保不住以信而立,就没有谈学术的资格。

公开发表的论文在内刊上又刊发叫一稿多投吗?_荔波空间_新浪博客


   这里的内刊,是指没有国内统一的CN刊号,只有省内连续性内刊批号的杂志。如果有论文已经在有CN刊号的杂志上发表,又在这样的刊物上发表算不算一稿多投呢?因为多数内刊在其征稿启示中,没有明确要求论文需要未曾发表,所以这个问题也是众说纷纭。
   目前这个问题有三种看法:
   第一种,不算是一稿多投。持这种看法的人居绝大多数,甚至包括了很多内刊杂志主办者的看法。例如,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在其网站上发布的科研成果中,就将这种一篇论文在两本刊物发表的情况统计其中。在人大经济论坛上,多数网友认为不算一稿多投。
   第二种,算一稿多投。认为既然已经有内刊刊号,也就是正规合法期刊的一员了。重复发表论文当然属于一稿多投。
   第三种,认为应首先在内刊上发表,然后再投给其他杂志,这样是可以允许的,反过来则不行,算一稿多投行为。
   我的看法是,这样重复发表确有一稿多投的嫌疑。最好事先给杂志社打个电话,将这个问题搞清楚。如果杂志社不反对,那就可以自由处理了。

应该怎么来看“一稿多投”的问题?


    单位每年都给我安排“投稿策略”的讲座,在图书馆所开讲座中可说是最受欢迎的讲座之一,往往讲完还有很多人提问和咨询,其中绕不开的就是关于“一稿多投”的问题。说实话,在讲座中我会讲到这个问题,但一般不把观点写在PPT上,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也相对谨慎,不希望自己的回答给听众造成误导。我的主要观点是:可以一稿多投,但应该绝对避免一稿多发。因为现在高校的情况,无论是研究生还是老师,对发表论文是很有压力的,研究生没有论文就不能申请答辩,老师没有论文就不能晋升职称,但科技期刊,特别是好一点的科技期刊都属于僧多粥少,除非你是大牛,一般的论文作者谁都不能肯定投去的论文一定会被录用,所以大多数论文不可避免会投给多个期刊。“一稿多投”可以分几种情况,一是先投一个刊,如果被拒了再投另一个刊;二是先投一个刊,还没得到被拒信息时就再投另一个刊;三是论文完成后就同时投多个刊。第一种情况其实期刊编辑部都是允许的,并没把它归入“一稿多投”,后两种是期刊编辑反对的,站在他们的立场可以理解,但如果站在作者的立场,却也情有可原。

    这里我想先说两个自己曾经的“一稿多投”的事件。那应该在十多年以前,那时根本还没有E-mail,投稿是通过邮局邮寄,论文也是一字一字抄写的。我有一篇论文投给一个核心期刊后没有得到任何消息,因自己感觉文章还不错,便重抄一遍后投给另一个一级期刊,(学校在各学科核心期刊中选1--2个为“一级期刊”,成果算分要高很多),不久收到该一级期刊的录用通知,心里还十分欣喜,但没想到大概一个月后却收到前一个核心期刊寄来的刊,我的文章已经在上面发表了。当时很是无奈,赶紧通知那个一级期刊撤稿。单位同事还劝我不要撤,两个期刊都发,只要算成果的时候选高的,不两个刊同时上报即可,但我觉得这对不起后面的期刊,还是坚决的撤稿了,不过说实在的是有点心痛的,后来也再没向前一个核心期刊投稿过,因为我自己把它打入了黑名单。另一个是一篇小文章,所以投给了一个非核心期刊,二三个月没消息,便另投了一个期刊,也是非核心,不久便收到该刊的录用通知很快发表并寄来了期刊。因为这篇文章自己并没在意,发表后也就放在一边。若干年后有了数据库,偶然一次自己好奇,到数据库中搜索了一下自己的文章,很诧异的发现该文章居然在两个期刊都发表了,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却造成了“一稿多发”的局面。而前一个期刊却从来没给我寄过录用通知和样刊!

     当然,现在许多期刊有了投稿平台,至少可以用电子邮件投电子版,“一稿多投”可比以前方便多了,不用一字一字抄写,但前面讲到第三种情况的“一稿多投”我还是反对的。不过有一定梯度的“一稿多投”并非不可以,比如一二个月后投第二个期刊。当然,有投稿平台的期刊社,可以看到论文处理的情况,对于已经送审的论文不妨先等等,尽可能别造成后一个期刊的损失。现在大多数期刊要收取版面费了,所以如我以前那样的“一稿多发”基本不会发生,但一个负责任的期刊对每篇来稿有收稿、登记、初审、外审等流程,如果走完大多数流程被通知撤稿,的确是非常恼火的,也浪费他们的人力和专家的精力。但有些期刊给作者规定“不能一稿多投,3个月以内没收到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而作为作者,特别是急等论文发表的作者,3个月的时间真的太长,如果是研究生,遇到2个这样的期刊,就等于答辩延期半年,要再多几个转折,一年也就过去了,对他们也是不公平的。所以,我一般推荐大家投那些承诺一个月以内给予答复的期刊,或有投稿平台的期刊,而那些需要3个月甚至半年的期刊,不妨作有梯度的“一稿多投”。

     最最关键的还是,现在这种把发表论文当成答辩门槛的规定,一定程度上成了“一稿多投”助推者。

     补充:这篇博文发表,俺实际上已经作好了挨板砖的准备。其实,“一稿多投”是不对的,站在期刊社和编辑的立场上也一定是坚决反对和绝不允许的,这一点我很清楚,这也是我对于相关内容不写在PPT上的原因。但从作者的立场,完全遵守相关规定带来的发表周期延长,特别是万事俱备只等论文的时候的焦虑和损失也是客观存在的。从投稿策略的角度,又不可避免要触及“一稿多投”的问题,当然我可以简单的中规中矩按照规定告诉听众,这是绝不允许的,要坚决杜绝,但这对学生并无实质性的帮助。所以我是希望给听众一些既能缩短发表周期,又切实可行的方法,其中主要推荐的是那些审稿时间短和出版频次高的期刊,以及有投稿平台的期刊,然后是有一定梯度的“一稿多投”。但对这一点,我自己一直心里没底,不知这么说是否有什么不妥。我的讲座主要是从作者的角度,一个最主要的观点:发表论文是为了交流和传播,但要避免为了发表论文而陷入“学术不端”的泥沼,影响今后的学术生涯。
    看到喻海良博主的“一稿多投,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和赵大良博主的““一稿多投”为何被人同情”,俺感觉即使有梯度的“一稿多投”也会被认为属于学术不端而拉入黑名单,所以觉得应该调整讲座的内容以免误导学生,也想听听科学网其他博主的观点和看法。感谢刘庆生、王德华等老师的评论。我相信大多数博主的批评都是善意的,下学期还有这样的讲座,我一定会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修正。其实,说到投稿策略,本身就涉及多种非常矛盾的观点和看法,比如从交流和传播的角度看,现在有了数据库,且大多数人都从数据库获取信息的现状看,只要把论文发表在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上,并且对题名、主题词等主要检索字段加以把握,基本上就能达到交流和传播的作用,另外一个最基本的观点是发表在专业对口的专业期刊上,能有更多同行交流的机会。但实际上发表论文却必须考虑是否核心,是否SCI收录,影响因子等等因素。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际情况看,优秀期刊并不一定发表的每一篇论文都是高质量的,所谓的垃圾期刊也不排除有几篇水平不错的论文。所以我们只能这么说:能把质量并不那么高的论文发到高质量的期刊上,那是你的本事,同时要避免把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发到低质量的期刊上而被埋没了。
    最后还想说:期刊编辑的态度其实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作者对于能及时获得稿件反馈的期刊是不会随意另投的,但确有部分期刊投出稿件后如石沉大海,什么消息也没有。如我以前遇到的两次情况,我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都是在过了处理期限后再另投的,但一个险些造成“一稿多发”,一个实际已经造成了“一稿多发”,而一旦有“一稿多发”的情况发生,无论期刊社是否有责任,真正买单的只有作者本人。
     对评论俺不一一回复了,所有的批评俺都接受,但希望别对赞成者带来误导。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474-600586.html

“一稿多投”全面解释!


第一部分 “一稿多投”的解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任胜利)
一稿多投是指同一作者或同一研究群体不同作者,在期刊编辑和审稿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试图或已经在两种或多种期刊同时或相继发表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论文,国际上也称该种现象为重复发表(repetitive publication)、 多余发表(redundant publication)或自我剽窃(self-plagiarism)。

一稿多投是科学界严厉指责的行为,因为其: (1) 不必要地浪费了期刊版面及编辑和审稿人的时间; (2) 对相关期刊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 (3) 搅乱了依据科学成果的发表所建立的学术奖赏机制; (4) 违反了版权法。

一稿多投行为如果在稿件的同行评议过程中被发现,通常会被简单地退稿,有些期刊编辑部可能会在退稿的同时函告作者所在单位的相关部门。如果一稿多投行为事实上已经发生(即文章已经发表),相关的期刊有可能会采取以下制裁或处罚措施: (1) 在一定期限内拒绝一稿两投作者向该刊继续投稿; (2) 在刊物上刊登关于该作者一稿多投的声明,并列入目次页; (3) 可能在某特定专业群体的刊物中对一稿多投的行为进行通报; (4) 可能通知作者所在单位。

通常情况下,以下重复投稿或发表不属于一稿两(多)投:
(1) 在专业学术会议上做过口头报告,或者以摘要或会议板报形式报道过的研究结果,但不包括以会议文集或类似出版物形式公开发表过的全文;
(2) 对首次发表的内容充实了50%以上新数据的学术论文;
(3) 有关学术会议或科学发现的新闻报道,但此类报道不应通过附加更多的资料或图表而使内容描述过于详尽。以上再次投稿均应事先向编辑说明,并附上有关材料的复印件,以免可能会被编辑或审稿人误认为是相同或相似成果的重复发表。



第二部分:

方舟子: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学术规范(三)
http://est.cnc.hainfo.edu.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0

学术腐败还有一种情况是一稿多投。一稿多投在国际上也被认为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国际学术期刊一般都是反对一稿多投的。但是国内的一稿多投有让人同情、理解之处。国内大学对博士生毕业需要发表的论文数量定得太死,我不知道浙大是规定要多少篇,有很多大学规定要3篇SCI论文。论文数量不够不让你毕业,但是又把读博的时间定得太死,非得在3年后毕业。国内的很多刊物对来稿又不给即时的答复,给你拖着,可能会造成到你该毕业的时候论文还没能都发表出来。所以有的人就同时向几个刊物投稿。这倒也可以理解,这涉及到教育体制的一些问题了。所以对同时在国内的两个刊物上登同一篇论文,或者先在内部的刊物,比如某个学校的学报上登,然后再拿到全国性的刊物上登,或者先在国内的刊物上登了,然后再翻译成英文拿到国外的刊物上登了,也算是有助于和国外学术界的交流,对这些情况我们现在都很宽宏大量,不去管它了。我们要反对的是什么呢,是那些在国外的刊物上一稿多投的,还有就是在国外的刊物上登过之后,又翻译成中文拿到国内的刊物上登的,因为这样做完全没有必要,纯粹就是为了增加论文数。还有的,就是那些遍地开花的,不仅是一稿二投,而是三投、四投、五投、六投、七投,全都有。我们现在发现的纪录,是一稿十几投的(笑声):

  21世纪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经济,1998(4)
  21世纪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医学与社会,1998(5)
  21世纪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自然杂志,2000(2)
  21世纪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平顶山师专学报,1999(1)
  21世纪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天中学刊,1998(6)
  21世纪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21世纪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8(3)
  21世纪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州大学学报,1998(4)
  人的自然与自然的人──21世纪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国林业企业,1998(4)
  人的自然与自然的人──21世纪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续) 中国林业企业,1998(5)
  人的自然与自然的人──21世纪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5)
  人的自然与自然的人──21世纪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阴山学刊,1998(2)
  人的自然与自然的人──二十一世纪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森林与人类,1999(1)
  人的自然与自然的人——21世纪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1998(4)
  人的自然与自然的人——21世纪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地球学报,1998(3)
  人的自然与自然的人——21世纪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河北林果研究,1998(4)
  人的自然与自然的人——21世纪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河北林果研究,1999(1)
  人的自然与自然的人——21世纪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内蒙古环境保护,1998(2)
  人的自然与自然的人——21世纪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内蒙古环境保护,1998(3)
  人的自然与自然的人——21世纪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内蒙古环境保护,1998(4)
  人的自然与自然的人——21世纪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人口与经济,1999(1)

  这是北京工业大学的一个教授叫周毅干的。前面的那些论文他连题目改都不改,后面那些把题目改了一下,但是实际上还是同一篇论文。在全国各地的刊物到处开花、到处投稿。这种发现的话,是要严厉打击的。


第三部分

李树钧 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
http://unit.xjtu.edu.cn/epes/student/321320/paperwrite/m_spaper.htm

对于如何界定“一稿多投”也存在相当大的分歧,几个典型的问题包括:

1、同时向多家杂志(或者会议)投稿,待录取后择一“好”杂志发表,而不理会或者写信取消另外的投稿(当然要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这种行为堪称“神不知,鬼不觉”,只要自己不说,两家杂志的编辑部不相互通气,绝没有露底的可能;由于该方法不会造成事实上的一篇文章多次出版,也就不会被人抓住把柄,因此得到相当多老师的默许甚至鼓励;

2、关于会议文章和杂志文章的“一稿多投”:国内目前有一种普遍看法,认为发表在国际会议上的文章(被会议录正式出版)可以再次投稿在杂志上发表,我曾经就此问题询问过我在中国微软研究院和香港大学的同学,他们也向我“证实”了这一说法。可是,从我在大部分杂志、国际会议的征稿启事上得到的信息,任何在公开出版物(包括杂志、公开出版的会议录)上出版过的文章、正在被其他杂志、会议考虑的文章都是不能接受的。另外,利用各种在线检索工具(如EIVillage、Web of Science等),经常可以发现外国人也出现一篇会议一篇杂志的情况,甚至标题、作者顺序、摘要都没有任何变化。这种认识上的混乱造成了“相当多”(就我们这个行业而言)老师都认为会议文章可以不做修改地再投杂志(或者只作少许简单的修改)。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请方舟子先生根据美国学术界和你所能了解的国内学术界(通过国内支持打击学术腐败的同仁,如邹承鲁院士等)的情况,在新语丝上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个说明。【方舟子按:在生命科学领域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学术会议一般不出论文集(一般只出摘要集),提交会议的论文也不被算做发表的论文,不列入发表纪录。其他领域的情况,特别是工科的情况,请专家谈谈。】

3、“一中一洋”问题:一篇文章,两种语言出版,这也是国内比较流行的做法。可以大致分为两种情况:a) 自己发表在国外会议上的文章,翻译成中文在国内杂志发表;b) 自己发表在国内杂志上的文章,翻译成英文在国外杂志发表。由于语言的变化,造成两篇文章具有“essential difference”?这样的行为算不算“一稿多投”?或者“自我抄袭”?目前国内很多学生都深明此道,而导师们也默许。请方舟子先生对此也做一个界定。【方舟子按:只要两篇论文的内容基本相同,不管是否用不同语言发表,都属一稿两投】

4、“本质不同”问题:我特别注意到,不少国际会议的文章被“selected”或者“invited”,再发表在相关杂志上,都明显有这样的要求“请将您的文章扩充,并做实质性修改”,这里的实质性修改用的是“essential difference”这
个词。那么如何界定这个“essential difference”呢?文章的idea是一样的,试验结果是一样的,进行一些无关痛痒的文字润色就可以成为“essentially different”的另外一篇文章吗?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自己已发表过的任何文章,做了这样的“essential difference”修改之后,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再次发表?
这个问题,我想请方舟子先生做一点特别的说明,美国人到底是怎么界定这个“本质不同”的?(我注意到不少外国人的文章也明明不算“本质不同”,却可以直接把会议文章拿到杂志上再次发表)。

5、关于“invited paper”问题:前日看到新语丝有人投诉华中科技大学的许进教授“一稿两投”,我在网上查找了许进被投诉的两篇文章的原文,其中发表在《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上的文章“超立方体的谱”是所谓“特约稿件”,而且这片文章似乎也比另外一篇发表在《工程数学学报》的英文文章投稿要早。那么特约稿件(invited paper)是否就可以一稿多投呢?我曾经在Web of Science上看到过一篇invited speak在两个会议录上同时发表(缘起同一个人被
两个不同的会议在接近的时间里被邀请做特约报告)。一篇文章“invited”加身,是否就可以逃避“一稿多投”的指认?也请方舟子先生对此加以评论。
关于“一稿多投”,我觉得根源还在中国的学术评议制度和渗透在学术界的“关系人情”风气。试想,中国的博士三年毕业的大有人在(至少四年基本上都可以毕业),手头没有6、7篇文章(其中至少包括2、3篇“高档次”文章)不能毕业,学生们着急、老板们也着急,“一稿多投”(加上“剽窃”,但是我个人觉得论文剽窃发生的比率相对“一稿多投”还是要少得多)既然可以极大地提高论文产出,又怎么能不受学生和导师们的“厚爱”呢?另外,大凡是个教授的导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学术圈子”,也大都担当着某某杂志的主编、编委(其实只要自己的圈子内有人做主编、编委、编辑都可以),发文章“指定审稿人”是再常见不过的手段(匿名审稿尚未被国内大部分杂志采用——比如我们这个领域的顶级杂志《电子学报》中文版及其英文版,即使匿名审稿的杂志,只要你把文章寄给你的“内线”而不是编辑部一样可以顺利的实现“非匿名”审稿待遇)。对于少数没有“硬关系”的导师和学生,又怎么能不更加“厚爱”一稿多投这个终南捷径呢?坏的制度可以使坏人更坏,也会使好人变坏,打击个别人的学术腐败,其最终目的还是要建立健全一个好的学术监督和评议制度,否则其结果就如我国政府的每一场反腐败斗争——斗争越抓越严,腐败分子却是越打越大。

《农业工程学报》关于反对一稿多投一稿多发的声明与处理办法




《农业工程学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主办的全国性(国家级)学术期刊,1985年创刊,自2005年起改为月刊。《农业工程学报》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并一直位居“农业工程类”核心期刊榜首。2001年本刊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本刊先后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 Web)、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中心(CAB International)、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 VINITI)、美国剑桥科技文摘(CSA)等20多家国内外权威检索系统、数据库收录。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2007年统计,《农业工程学报》2006年总被引频次2469,影响因子0.907。已经成为国内农业工程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期刊,被高校和科研管理部门广泛认可,受到业界高度赞誉。发表在本刊的论文,将同时被中国学术期刊网光盘版和网络版、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维普期刊网收录,实现全文上网。本刊网站(http://www.tcsae.org)按照开放存取(Open Access)模式提供全文开放访问,并将过刊回溯到创刊之时。读者可以免费浏览下载和复制传播,但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权益,希望读者和作者按照“创作共享许可协议(CCAL)”在使用他人作品时,尊重版权,注明出处,正确引用。
本刊近期查实部分作者存在一稿多投和一稿多发的情况,这种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影响了期刊的出版工作,也干扰了正常的学术交流活动。科技部最近发布了《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本刊将率先垂范,对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治理,以防止科研不端行为,净化学术环境。本刊将通过网络搜索、读者举报、同类期刊编辑交流监督等多种途径查实与本刊有关的一稿多投、一稿多发行为。
为保护广大读者的权益,维护本刊的质量和声誉,对于一稿多投多发的行为,一经查实,编辑部将采取以下处理办法:1)编辑部认为文稿有一稿两投嫌疑时,应认真收集有关资料并仔细核对后再通知作者,在做出处理决定前,允许作者就此问题做出解释和申辩。2)立即停止刊发经查实一稿多投的论文,并按照本刊的标准向作者收取论文处理费;3)对初次触犯的作者给予批评教育和警告;3)对情节严重的作者,将择期在学报中刊出其作者单位和姓名以及撤消该论文的通告,并就此事件向作者所在单位和该领域内的其他科技期刊进行通报;4)在本刊主页设立一稿多投黑名单,通过网站向全国同行通报;5)对一稿多投多发的作者作为第一作者所撰写的论文,2 年内将拒绝在《农业工程学报》发表;6)期刊编辑部与作者双方意见发生分歧时,应由上级主管部门或有关权威机构进行最后仲裁。
希望各单位和作者引以为戒,认真对待学术论文的发表问题,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维护学术的尊严,杜绝一稿多投的不端行为。

河大副教授3年发表273篇论文 至少一稿多投18次2011年12月07日 06:50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蒋哲
昨日,《南方日报》报道了河南大学副教授王浩斌3年发表273篇论文一事,众多网络媒体转载,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昨日,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王浩斌不仅“论文高产”,同时还存在着大量的“一稿多投”、“重复发表”行为。据不完全统计,其同一篇论文在不同期刊上重复发表的行为至少有18次。

“一稿多投”证据确凿

昨日下午,记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查阅发现,从2006年起,王浩斌所有署名发表的论文共300余篇。其中,“同一篇论文在不同期刊上发表”的现象出现了至少18次。

例如,名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的历史分期》的论文发表于《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但《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上也出现了这篇文章。记者对比两篇文章发现,文章作者都是王浩斌,文章题目相同,小标题相同,内容也基本一致。

昨日下午,《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叶娟丽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情况绝对属于一稿多投。“虽然学报没有明文处罚措施,但该作者的稿件要再发就得谨慎考虑。”叶淑丽说。

学报没有“必须发宣传性文章”一说

此前,王浩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说,各地学报之所以会刊登宣传性文章,是学报有“必须刊登宣传性文章”的要求。然而,记者查询了2011年11月出版的最新一期《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但并未发现任何专门的“宣传性内容”。

对此,叶娟丽解释说:“没有任何规定要求我们学报必须辟出版面刊登宣传性文章。只有在重大活动,比如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时候,我们才会组织一些关于此话题的学术论文。但也不会发表宣传性文章。学报发表的文章肯定是学术性文章。”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佘双好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学报专门留版面搞宣传不太可能,这样显得自己学术水平低。”

昨日下午,记者联系到河南大学科研处学术委员会负责人之一张绍辉。他向记者证实,学术委员会已经知晓了有关情况,目前正在对王浩斌发表的有关论文展开调查,“我们目前还没有和王浩斌本人接触,只是在调查他的文章,我们的任务就是端正学风”。

昨日一整天,王浩斌本人手机都处于关机状态。

“我们不鼓励这种学风”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科学术权威之一,佘双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学术评价是该学科的一个方面,而进行宣传也是该学科的一个方面。“青年学者写一篇好的文章很难,写一些宣传性的文章也是可以理解的”。

对于3年发出270多篇论文,佘双好表示非常惊讶。“一年发10篇学术论文就很不错了。”佘双好说,“我们不鼓励这种学风,我们也希望每篇文章都有真知灼见,不能只求数量,不求质量。”

据佘双好介绍,武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针对老师的考评,三年为一个周期。“虽然说对老师有个基本工作量的考评,但我们更鼓励老师在本学科重要的刊物上发表论文。即使有人三年只发了一篇论文,如果这篇文章很重要,影响力很大,我们也同样欢迎。”

“作为一个人文社科学者,不能急功近利,要踏踏实实搞研究。”佘双好最后说。

南方日报记者 蒋哲

实习生 郭琛

涉嫌“一稿多投”的部分文章目录

1.《〈巴黎手稿〉对人的本质及其表现样态的解释》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党的领导核心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实践诠释》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3. 《加达默尔对解释学普遍性的阐释及其实践转向》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集宁师专学报,2010年第2期

4. 《经济生态视域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功能》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1期

5.《科学发展:邓小平跨越式发展思想的逻辑基点》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谈谈一稿多投



  [原]谈谈一稿多投//赵大良
昨天晚上参加全国高职高专学报研究会的会议刚回来,本来准备将会议期间我报告的内容以及与同行交流的内容整理一下,但由于急于整理14号研讨会的会议资料一直静不下心来。今天看到,autumndancer在我博客留言:“请问您如何看待一稿多投?我认为就像找工作投简历,若在一棵树上吊死不是希望渺茫?不知这种想法是否正确,特此请教。”当我看到这个留言,一种责任感驱使我,我感觉有话要说,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作者和编辑。为此我花点时间简单谈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我在会议上就有编辑给我提出他的无奈:“辛辛苦苦帮助作者将稿件修改好了,可作者撤稿放,在别处发表了!”今年4月份,我也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电话里求我帮忙:不是帮忙发表稿件而是帮忙撤回稿件!去年,他的学生将稿件投给了两份杂志——一稿两投,结果两个杂志都录用了。为了避免造成一稿两发的结果,希望撤回一个。档次高的期刊作者不希望撤回,而档次低的期刊不同意撤稿,这可就让我这位朋友为难了。在“反学术不端”的大环境下,他害怕给自己留下污点。所以求我帮忙给编辑部讲一下,希望能够将稿件扯下来,一切经济损失他愿意承担。编辑能“捞到”一篇满意的稿件也不容易,也轻易不愿意放弃,那个编辑不希望把自己的刊物办好!

现在的现实是:作者在高档次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很难,同样杂志能选到一篇高水平的稿件也不容易,发稿难的声音比出版难的声音大,因为编辑总是在众多稿件中挑三拣四,所以矛头往往会指向编辑。特别是那些专职编辑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常常看到“没水平”的帽子。可是,专家办刊的编辑部是否就有水平?我看不见得,我去年就有一篇稿件被某学校出版研究所主办的杂志给耽误了。我的稿件投出去6个月了一直没有消息,期间我发过三次信件询问也没有回复。无奈,我为了避免一稿两投就在学会的会讯(内刊号)上发表出来,以便与同行交流。可是,当我将稿件发给学会秘书处不到半个月,又接到编辑部的电话,问我投给他们的稿件是否在别处发表?我老老实实地告诉她“已经在内刊发表了”。

关于一稿两投的问题,法律上有比较明确的规定。我国《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期刊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收到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收到期刊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期刊社投稿。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这里很明确地规定了:在规定的时间内,著作权人不能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期刊社投稿,即“一稿两投”。如果是法定的15天或30天,我想作者还是可以等待的,问题往往出在“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大多数期刊有明确约定的期刊也好些:文科期刊的约定多为“几个月之内没有通知录用的,视为退稿”;科技期刊一般是承诺几个月之内做出是否轮用的决定。这两种情况,都应该是属于另有约定,也就是说在约定的时间内,著作权人不应该“将同一作品投给其他的报社和期刊社”。可是,如果报社期刊社没有在其约定的时间内决定,则作者就不受约束,就可以另投他刊。如果期刊没有“声明”录用期限的,应该视为“没有另行约定”,那么就应该按法定时限执行。那么作者在超过法定时限以后,就有权另投他刊。

如果在法定和约定时限内,造成一稿两投或一稿两发,那么著作权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就如同我那位朋友:托我求人不要发表一样!

如果是期刊社的录用决定超过法定或约定时限,而继续录用发表造成的一稿多投和多发,那么应该有期刊承担法律责任。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文章发表出来以后,造成的两发,人们往往会关注到作者而忽略期刊的责任。所以作者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一方面通知“超期的期刊”撤稿、明确不得发表,另外要保留期刊没有在规定“时间内答复”的证据——投稿日期到录用日期的时间超过约定的时限!

可是,目前作者碍于发表文章的压力和时间限制,一般很难忍耐“另行约定的”时限!常常是等到限定的时限以后再投其他期刊,发表出来已经来不及了!因为作者不到毕业、评职的跟前往往也不急于撰写文章,并不是随着研究的展开而整理研究成果,而是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没有提前准备,到需要文章的时候,时间已经不多了,能不焦急!解决的办法应该是“早下手”、早准备,选择时限约定明确的期刊投稿。特别是要考虑再次投稿的两个期刊的约定时限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要求。

还有一点,一般作者都不敢使用,似乎作者处于弱势,用了怕影响录用。我感觉没有什么:另行约定,不是由期刊单方约定,作者可以在期刊的约定“邀约”基础上提出新的邀约,即“因本人毕业在即,希望能够在几月几号前给出明确意见!”这样,在作者提出的新的时限内如果期刊做不到,作者就有权另投他刊。

实际上作者没有必要顾虑!如果因此编辑会退你的稿子的话,那也是你的稿件处于“可用可不用之间”。也就是,录用没有明显优势,退稿没有确定理由,在比较和犹豫之间。这关键看你是要“沾录用的便宜”还是要“时间的代价”。因为等待都是有两种结果,最不愿意看到的当然是:等待了还被退稿。如果你时间充裕,我感觉可以适当等待,而你没有时间就等待就应该要发表速度。

关于一稿两投和一稿多发的原因,我不想多谈,那样只能是相互埋怨,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关键的是作者和期刊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期刊要高质量(哪怕主编认为的),作者希望高档次,这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你的期刊档次低,那你就加快速度,以速度来争夺稿源!你的稿件质量一般那么你就以时间来换取“可能”的高档次——等待高档次期刊的选择。否则,无论是期刊白忙乎还是作者白忙乎,那都是客观存在的,抱怨不是办法!

如果像autumndancer的留言所讲的“如同找工作投简历”,那么就会出现我朋友的结果,求人撤稿!或者是留下学术上的污点!在你无名的时候不会感觉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可是一旦已成名成家就有可能成为别人议论的话柄,至少你现在的导师会在乎!

说起找工作,我想起我去年年底招聘编辑。一个编辑岗位有4个人报名,我想将四个人都进行基本考核后从中选择一个。可是人事部门不同意,说是那样他们的工作量太大,他们不仅仅负责我一个岗位的基本考核。希望我从中确定两个人,他们再考核。结果是,我选的两个人,到考核时排在第一的不来了,已经应聘其他岗位。这似乎与作者投稿有点相似:双向选择嘛。可是,不同的是“出版有法定的独家出版授权的时限”,而岗位招聘没有法定时限。另外,找工作不可能造成一人多岗的结果,但出版可能造成一稿多发的事实。一稿多发造成的版面浪费,不仅仅是出版者的损失,也是其他作者的损失,这样使其他作者的文章丧失了发表的机会,所以一般将一稿多发认定为“违背科学道德”的行为,侵害了科学共同体的出版资源。特别是在数字化环境下,以往以一份期刊的影响范围有限,选择不同的期刊发表是为了让更多的读者看到的理由已经不存在了,那样只能造成数据库的数据重复。


赵大良
关注:期刊出版与管理,科研写作与传播,数字出版与传播,版权保护与科研伦理。相遇是机缘,仁良自释然.知足不止足,随性驭云端。.追求简单而无客套的平等交流。《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副主编,学校期刊中心主任,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副理事长。“三秦传媒”群(262245047),仅限三秦传媒人实名加入。

冯仑谈两岸抗日电影:大陆重阶级性 台湾重人性




  摘自《风马牛》 冯仑著 中信出版社
  以前我们熟悉的是大陆版本的抗日电影,最近在出国的飞机上我看了8部台湾拍摄的抗日电影,看完之后作了一个对比,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差异。
  第一,题材上明显不同。大陆版本的抗日电影名字很边缘,比如《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李向阳》。而且反映的抗战多半是乡村的抗战,非城市正面抗战,比如《敌后武工队》。而台湾版本的抗日电影起名较宏观,比如《笕桥英烈传》(空军跟日本人激战)、《八百壮士》(四行仓库保卫战),还有《英烈千秋》(讲张自忠)、《梅花》、《香火》等,多半选取城市正面抗战题材。
  第二,人物身份选取不同。大陆拍的全是穷人的抗战,比如乡下老百姓、穷人参加革命抗战,地主老财是汉奸。而台湾拍的全是富人的抗战,比如《梅花》,讲的是绅士、大乡绅的抗战,家里几代同堂,生活很好,很体面,小孩都在国外留学等等。而《笕桥英烈传》里的人物角色也全出生于有钱人家。国民党在大陆代表有产阶级的政权,价值体系对富人是正面的,对穷人是负面的。
  第三,国恨、家仇的先后顺序不同。大陆抗战电影多半是国恨在前,家仇在后。但在台湾电影里顺序恰恰相反,往往家仇是一个故事的引子,而国恨是背景。比如《梅花》体现的是民族精神,但是它也是先家仇后国恨的逻辑关系。
  第四,抗争的出发点不同。大陆版本反映抗战最主要是从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的对抗出发,多从正义、侵略等角度来阐释,而台湾版本更多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出发来阐述一种文化的抗争。比如《梅花》这部电影,梅花的精神百折不挠,喻示着中华文明不能被日本人打断;再比如《香火》,喻示着中华民族香火不能灭、不能断,而且要顽强地接续下去,这是一种文明、文化的抗争。
  第五,对阶级和人性的处理不同。大陆抗战电影往往重阶级性、斗争性、反抗性,比如展现日本人的残酷性和中国人的斗争性。而台湾版本着力反映了很多在抗战过程中微妙复杂的人性。比如《梅花》里老大的父亲被日本人杀了,老大决定去从军,临行前他跪下来向母亲辞行,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为了打击日本帝国主义,我要参军”的台词,而是很简单地说了一句:孩儿不孝,长子不能保全家安全,所以我应该去从军。老太太站在台阶上送他,含着眼泪只说了一句“打赢了回来”。短短几句话,给人心灵留下的震撼很大,因为它体现出人性及中国文化方面的顽强。
  比较之后我发现,把这两个版本合起来看应该更能反映抗战的事实,单看哪一方面都不够。让我们回到历史现场,去看历史的另一面,看历史被遗忘的那一面,被歪曲的那一面,被掩盖的那一面。

情色网站的另一面:请尊重你不懂的领域




在一次苦逼产品经理同行聊天中,一位新晋 PM 动辄说要做一款跨时代的地图应用来强壮中国人,我开玩笑说还不如做一个好用的又不用科学上网的情色网站更能达到强壮中国人的目的。他对我怒目相向,仿佛我的话极大的侮辱了其智商和雄心。
好吧,那么我就来做一下科普,看一下谁有什么资本瞧不起色情&情色网站。用一句高屋建瓴提纲挈领的话说就是:不要瞧不起自己不了解的东西。
一.数据
去看一下 Alexa 排名吧,此刻排在第 26 位的就是世界上最大的色情网站 Xvideos。在它的身后,有搜狐、凤凰、天猫、阿里巴巴这些中国人知名的网站。12306.cn 的排名是 828 名,简直连跟色情网站提鞋都不配,如果当初铁道部能把草榴社区给合法收购了,至少在网站的负载和稳定性上就不会出那么多宕机事故了。连企业文化都不用改了,“七点开始放种,大家可以买春运到哈尔滨的车票了!”下面清一色的“1024,楼主好人”“1024,楼主好人”“1024,楼主好人”。
根据著名科技博客 extremetech 的数据,Xvideos 每个月有 44 亿的访问量,想想这个流量背后的网站架构/服务器/页面加载速度等等指标,哪一个是我们可以忽视的?毕竟对于这类网站来说,光图片和文字的流量已经非常可观了,但是对于有追求的网站,必须要推视频才能有竞争力。排名第二的 YouPorn 的纯带宽是著名视频网站 Hulu 的六倍。
继续拿 YouPorn 为例,根据其官方数据 (这次上去真的是为了找数据……),他们有超过 100TB 的原始资料,而每天的访问量超过 1 亿,每天的数据传输有 950TB。在软件方面,使用 Redis 进行数据存储,HTTP 服务器是 Nginx。Redis 服务器每秒需要处理 30 万个页面请求,每小时记录下 8 到 15GB 的数据。
他们的每一次改版,每一个小按钮的挪动,影响的是千万用户的心情,当男屌丝们备好了纸巾,锁好了房门,拉好了窗帘,跃跃待撸的时候,你突然发现“404-此页面无法打开”或者是“视频正在加载中,请耐心等候。”过了 10 分钟,视频仍然在加载中,你的激情不再了,你的前列腺受苦了。
二.创意
创意?再说一遍?创意?你说情色网站有创意?
当然,很多优秀的情色网站的崛起,靠的就是与众不同的创意和特色,也许是积分邀请体系,也许是独特标识,也许是种子又多又好,也许是因为原创内容多。资深的媒体人最喜欢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就是“内容为王”,如果一个网站只有首页上漂浮的无数大波妹,进去之后什么都看不到,不好看不刺激,肯定会被人怒骂一声“骗子!”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 好色不淫”,这就是告诉我们,好色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不淫荡就好了。
情色网站并不一定要走霸王硬上弓的男女交战路线,毕竟很多时候,两位大侠站在紫禁之巅,白衣飘飘仗剑立风中的一幕会让无数粉丝尖叫晕倒。但是如果直接就拼刺刀挥王八拳的话,少了一层面纱少了很多趣味。
而最近的几个例子,从已经上市的 YY 到赚嗨了的六间房秀场,都有意无意的走着擦边的路线。美国照片分享应用 Snapchat 更是以很黄很暴力的标签狂揽千万用户,最初埃文•斯佩格尔只是想做一款照片分享应用,但是当被称为发色情图片利器时,它就火了。
2009 年出道的 ML 地理信息分享平台 ijustmadelove.com,刚一推出就被很多世界级媒体报道。我随便点开公司附近的一个信息,就是一个汉子说自己在中关村地下车库和另外一个汉子在车震……当年百度身边推出时,我第一反应就是应该山寨一下,那么每年就可以发布中国人性爱数据报告了,还能推出一系列的商业榜单,例如最适合车震的 SUV,最适合野战的公园等等。
只要有好的想法,借助其他平台也可以做出自己的创意来。例如一个无聊的法国人就搞了个网站 Boobstagram,将 Intragram 上的女性胸部自拍的图片汇总起来,整个页面让人看起来触目惊心欲罢不能。
哪怕是全球访问量最大的几个成人网站,走的路线也是截然不同的,例如 pornhub 更偏重于草根视频,Livejasmin 更偏重聊天社区,Fling 更侧重技术型的搜索身边的女郎信息,而 Playboy 更侧重于高端的约会定制……
对,哪怕是情色网站,也要有自己的特色 (此处为名词)!
三.高端品味
任何产品或网站,如果做出来跟大家想象中截然不同,那么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打破了人们的固有思维。在国贸的黄太吉煎饼店出来之前,没有人能想象老板娘还能开奔驰送煎饼外卖。
很多人一提起情色网站,就想起那 bulingbuling 闪动着的 Flash 恶俗广告,想起新闻联播扫黄打非里被警方从老式居民楼里押出来的一身泡面味的屌丝,那么如果你又能满足刚需又能做得高端洋气呢?
例如 Playboy,除了有大家从小都了解的杂志之外,还有交友网站/APP,还有自己品牌的 T 恤/香水/自行车/葡萄酒/蓝牙音箱,这些东西都在他们自己的电商平台上售卖,形成了一个很完善的产业链。(国内的那些花花公子的鞋子和衣服在他们的电商网站上是绝对找不到的……)
除了网站之外,那让大家形成思维定势的一些产品是否可以做的高端一些?
上图中的东西,拥有 16G 内存,USB3.0,24K 金,防水防尘,可个性化雕刻文字及图案,那么谁第一次能看出来这是个按摩棒?造型灵感来自旧金山大桥,拥有双高频电机,能提供四种震动模式。并且做出这个东西的设计人员,一个是 TiChang,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工业设计硕士,另一个是斯坦福大学工业设计学士,在做情色用品之前是研发水下镜头的。并且他们还有专门可以用来当做项链佩戴的按摩棒,这些东西难道会让你想起 X 宝上那些暴露而低俗的情趣用品吗?会让你想起黑暗小巷里挂着“成人用品”灯箱的阴暗小店吗?
小结:
说了这么多,还是要表达一下我的核心思想“本文是讲诉了一个产品经理应该抱有的对无知领域的敬畏感。因复制本文中网址浏览各个网站所引发的各种问题,作者均不承担教唆责任。”
杜牧曾经说过“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人家在扬州青楼上泡了十年,才敢说自己有了一点点儿的名气。
那么你呢?是情色网站的十年黄金会员么?
是?会员账号借来使使。